姓名:
|
公孫瓚, 字伯珪
|
生卒年:
|
?—199年
|
籍貫:
|
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
|
所屬:
|
東漢割據諸侯
|
官位:
|
中郎將, 奮武將軍, 前將軍, 封為薊侯, 易侯。
|
生平:
|
公孫瓚是貴族子弟, 但因母親出身低微, 只能任書佐。因美貌、聲音洪亮與才智受太守賞識, 被邀請為女婿。受岳父説明曾與劉備和劉德然共同師事於盧植。公孫瓚後來在太守劉君下任禦車。在劉太守犯法被發配交州日南時敢於違法喬裝成士兵沿途護送, 途中劉太守獲赦還。公孫瓚歸來後因此德行被舉孝廉, 任為遼東屬國長史。有一次公孫瓚跟隨數十名騎兵外出巡邏關塞, 看到數百名鮮卑騎兵, 公孫瓚就退到空亭對隨行隊伍說:“如不主動進攻必將被殺。”於是手執長矛策馬帶隊沖入鮮卑隊伍, 殺傷數十人, 雖倖免於死, 自己也損失過半。鮮卑人以此為戒, 再不敢輕易越進關塞。公孫瓚升遷為涿縣縣令。
威震塞外
光和年間(178年-184年), 邊章、韓遂叛亂, 朝廷從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徵發三千精銳騎兵, 並給予公孫瓚都督行事的符節, 統帥此三千騎兵。公孫瓚率軍到薊中時, 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人張純引誘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等叛亂, 攻佔右北平郡(今河北豐潤東南)、遼西郡屬國的城市。公孫瓚以三千騎兵追討張純等叛賊, 立下戰功, 升為騎督尉。此時, 屬國烏桓首領貪至王率眾歸降公孫瓚。公孫瓚又升為中郎將, 封為都亭侯, 進駐屬國, 此後的五六年間, 與北方遊牧民族爭戰不斷。
中平五年(188年), 公孫瓚與張純、丘力居等戰於遼東屬國石門, 張純等大敗, 張純於是拋下妻兒逃入鮮卑境內。公孫瓚繼續追擊, 由於太深入, 反被丘力居圍困於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 糧盡士潰, 士卒死傷大半。丘力居軍也糧盡疲乏, 遠走柳城。朝廷詔拜公孫瓚為降虜校尉, 封都亭侯, 又兼領屬國長史。公孫瓚於是統領兵馬, 守護邊境。每次一聽到敵人來襲, 公孫瓚馬上聲疾色厲, 作戰時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 甚至一直打到夜深。從此烏桓都害怕公孫瓚的勇猛, 不敢再來進犯。公孫瓚常與身邊數十個善於騎射的人都騎白馬, 相互間為左右翼, 自號“白馬義從”。
黃巾之亂時, 丘力居鈔略青、徐、幽、冀, 四州被其害, 公孫瓚無法抵禦。朝廷派宗正東海郡(今山東郯城縣)人劉虞(字伯安)為幽州州牧。劉虞到任後, 派遣使臣到遊牧民族中曉以利害, 責令他們獻上張純的首級。丘力居等聽說劉虞到了, 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溝通歸附之事。公孫瓚擔心劉虞立功, 暗中派人在途中暗殺這些使者。遊牧民族明白此事後, 便繞道到劉虞處。劉虞上報朝廷撤掉駐防軍隊, 只留下公孫瓚統萬餘步兵、騎兵屯駐右北平。
中平六年(189年)三月, 張純被其門客王政殺掉並把首級送給劉虞。劉虞因安撫遊牧民族有功而被授予太尉之職, 封為襄賁侯。不久, 又遷劉虞為大司馬, 公孫瓚為奮武將軍, 封為薊侯。
大破黃巾
初平二年(191年), 青州黃巾軍攻打渤海(今河北南皮東北), 聚眾三十萬, 欲與黑山軍會合, 公孫瓚率步騎兩萬人在東光南大破青州黃巾, 斬首三萬餘。青州黃巾軍棄輜重, 奔走渡河。公孫瓚等他們過到一半時出擊, 再次大敗黃巾軍, 死者數萬, 俘虜七萬餘人, 車甲財物無數, 於是公孫瓚威名大震。
結怨劉袁
漢獻帝劉協想東歸洛陽, 派劉虞之子劉和逃出長安, 偷偷出武關去找劉虞, 讓劉虞率兵前來相迎。劉和途經袁術駐地, 將此事告知了袁術。袁術扣留了劉和, 讓劉和給劉虞寫信, 答應等劉虞率兵前來為袁術後援, 一起赴長安。公孫瓚知道袁術會叛變而製止劉虞, 劉虞不聽。公孫瓚擔心袁術知道後恨他, 派他堂弟公孫越率千餘騎兵到袁術處相結好, 而暗地又讓袁術扣留劉和並奪佔劉和兵馬。因此, 公孫瓚與劉虞的矛盾越來越深。袁術遣公孫越説明孫堅攻周昂, 公孫越被流矢射中而死, 公孫瓚怒道:“我弟之死, 禍起於袁紹。”於是出兵駐紮在磐河(今河北境內)準備報復袁紹。袁紹非常驚恐, 把渤海郡太守印交給了公孫瓚堂弟公孫範, 派他到南皮, 想以此與公孫瓚結援。公孫範於是背叛袁紹, 以渤海兵力協助公孫瓚, 攻破青州、徐州黃巾軍, 兵勢日益強盛, 進駐界橋(故址在今河北威縣境內)。公孫瓚自己任命嚴綱為冀州州牧, 田楷為青州州牧, 單經為兗州(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州牧, 並配置了郡守縣令。
爭奪冀州
初平三年(192年), 袁紹屯軍廣川縣(今河北棗強縣東北), 與公孫瓚戰於界橋南二十裏處。公孫瓚有精兵三萬。袁紹命其將麴義領精兵八百在前, 布強弩千張於兩翼。公孫瓚輕視袁紹兵少, 縱騎兵出戰。麴義命士兵伏於楯下不動, 等公孫瓚軍到十步前, 一時同發, 公孫瓚大敗。袁紹軍生擒了嚴綱並斬其首。麴義追公孫瓚到界橋, 公孫瓚率兵還擊, 再次被打敗。於是公孫瓚逃到薊縣(今北京大興區), 在縣城東南另築小城自守, 與劉虞臨近, 漸漸結下仇恨。袁紹派部將崔巨業率兵攻打公孫瓚的故安, 不下, 在引軍南歸時, 在巨馬水被公孫瓚大軍追上,
大敗, 七八千人陣亡。公孫瓚想乘勝追擊, 卻又在龍湊被袁紹打敗, 雙方戰成均勢。
攻滅劉虞
初平四年(193年), 劉虞擔心公孫瓚反叛, 於是率兵十萬攻打公孫瓚。當時, 公孫瓚的部曲放散在外, 倉卒欲從東城逃走, 劉虞的士兵不習戰, 又下軍令不准騷擾百姓, 久攻不下。公孫瓚於是招募精兵數百人, 順著風勢放火, 趁勢殺入劉虞兵營, 劉虞大敗。劉虞與他的部下往北逃到居庸縣(今北京延慶東)。公孫瓚三天就攻破了居庸城, 活捉劉虞及其妻子兒女回到薊縣。此時董卓已死, 獻帝派使者段訓給劉虞增加封地, 令其督統六州, 升遷公孫瓚為前將軍, 封易侯。公孫瓚誣陷劉虞與袁紹謀取稱帝, 脅迫段訓斬劉虞及其妻子兒女於薊市。公孫瓚將劉虞的首級送到京師, 被劉虞的舊部下尾敦在路上劫走並安葬。公孫瓚殺了劉虞之後, 得到了整個幽州, 日益驕矜, 不恤百姓, 記過善忘, 睚眥必報。
連戰連敗
興平二年(195年), 劉虞的從事漁陽鮮於輔、齊週、騎督尉鮮於銀等率幽州兵馬想為劉虞報仇, 因燕國(今北京大興)閻柔素有恩義, 他們便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閻柔招集鮮卑、烏丸等兵馬, 共得漢兵、胡兵數萬人, 與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河(今朝白河)之北, 大敗公孫瓚軍, 斬殺鄒丹。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 隨鮮於輔迎接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 合兵共十萬攻打公孫瓚, 大敗公孫瓚於鮑丘, 斬首二萬餘。於是, 代郡、廣陽、上穀、右北平各殺公孫瓚所置長官, 與鮮於輔、劉和兵聯合, 公孫瓚屢戰屢敗, 於是逃回易京(故址在今河北雄縣西北)堅守, 開置屯田。兩軍相持一年有餘, 麴義糧盡退兵, 公孫瓚乘勢出擊, 擊敗麴義, 盡得其車重。公孫瓚又臨易河挖十餘重戰壕, 又在戰壕內堆築高達五六丈的土丘, 丘上又築有營壘。塹壕中央的土丘最高, 達十餘丈, 公孫瓚自居其中, 以鐵為門, 斥去左右, 令男人七歲以上不得進入, 只與妻妾住在裏面, 又囤積糧谷三百萬斛。公孫瓚又讓婦人習為大聲, 使聲音能傳出數百步, 用來傳達命令。公孫瓚又疏遠賓客, 致使身邊沒有一個親信, 謀臣猛將都漸漸疏遠了。從此以後, 很少出來打仗。
兵敗自焚
建安三年(198年), 袁紹傳書給公孫瓚, 想跟他釋和, 公孫瓚沒有答復, 反而增強守備。袁紹於是大興兵攻打公孫瓚。先是公孫瓚一別將被圍, 公孫瓚不肯相救, 說:“救一人, 那以後眾人都會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戰。”等到袁紹來攻時, 公孫瓚的界橋別營自度不能自救,而公孫瓚必不肯相救, 眾人或降或逃。袁紹直接攻到了城門前, 公孫瓚派他的兒子公孫續向黑山(今河南浚縣西北)黃巾軍求救, 又想親自率兵沖出重圍, 佔據西南山, 仰仗黑山軍, 切斷袁紹軍的後路。長吏關靖勸諫他說:“現在您的將士都各懷叛離之心, 已無力再戰, 他們之所以能固守是顧惜他們的故鄉老少, 而把將軍您當成主心骨, 將軍如能持久堅守, 袁紹自然會退兵, 四方軍隊一定又可以會合了。若將軍現在棄易京而走, 軍隊會失去後鎮, 易京覆滅指日可待。將軍失去根基, 流落荒野, 怎麼成就事業呢?”公孫瓚於是決定不離開易京, 等待其子搬來救兵, 內外夾攻袁紹。
建安四年(199年)三月, 黑山帥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 分三路相救公孫瓚。援兵還沒到, 公孫瓚秘密派人送信給公孫續, 讓他率五千騎兵於北隰之中, 舉火把為應, 公孫瓚就從城內出戰。袁紹劫得了這封信, 將計就計, 舉起火把。公孫瓚以為救兵到了, 率兵出擊。袁紹設伏兵襲擊公孫瓚, 公孫瓚大敗, 又回到城內堅守。袁紹於是掘地道到城樓下, 毀壞其望樓, 漸漸到達中央的土丘。公孫瓚自料必敗無疑, 引火自焚。
|
家庭:
|
妻
涿郡劉太守女侯氏
子
公孫續: 公孫瓚之子。被公孫瓚派往黑山求張燕來救已遲, 後為屠各所殺。
餘佚名
兄弟
公孫越:公孫瓚從弟。被公孫瓚派往助袁術與孫堅一同攻打周昂, 為流矢所中而死。
公孫範:公孫瓚從弟。以勃海兵助公孫瓚。在界橋之戰中與公孫瓚一同敗走。
結義兄弟:卜數師劉緯台、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
|
參考:
|
《三國志》
《漢晉春秋》
《後漢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