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


姓名:
劉表, 字景升
生卒年:
142年-208
籍貫:
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
所屬:
劉表, 東漢割據諸候, 被稱為八俊之一
官位:
被封為鎮南將軍、荊州牧、成武侯。


生平:
劉表年輕時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參加過太學生運動, 被稱為“八俊”之一(《張璠漢紀》曰:表與同郡人張隱、薛鬱、王訪、宣靖、公褚〔緒〕恭、劉祗、田林為八交, 或謂之八顧。《漢末名士錄》雲:表與汝南陳翔字仲麟、范滂字孟博、魯國孔昱字世元、勃海苑康字仲真、山陽檀敷字文友、張儉字符節、南陽岑晊字公孝為八友。《後漢書》亦載劉表與同郡張儉等號為“八顧”, 又指與張儉、岑晊、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等稱為“八及”。《三國演義》取後者), 於第二次黨錮之禍時與同郡張儉等受到訕議, 被迫逃亡。
光和七年(184年), 黨禁解除, 劉表受大將軍何進徵辟為掾屬, 推薦再次入朝, 出任北軍中候。
單騎入
初平元年(190年), 荊州刺史王叡為孫堅所殺, 董卓上書派劉表繼任。由於當時江南宗賊甚盛, 袁術屯於魯陽, 手下擁有所有南陽之眾。吳人蘇代為長沙太守, 貝羽為華容縣長, 各據民兵而於當地稱霸。導致劉表無法直接上任, 於是他匿名獨身赴荊州, 方才得以上任。劉表至荊州, 單馬進入宜城, 與延中廬縣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等共謀大略。劉表問道:“此間宗賊甚盛, 群眾不附, 袁術因而取亂, 禍事如今已至了啊!我希望在這裡徵兵, 但恐其不能聚集, 眾位有何對策呢?”蒯良道: “群眾不附的原因, 是出於仁之不足, 群眾依附而不能興治的原因, 是出於義之不足;如果仁義之道能行, 則百姓來歸如水勢之向下, 何必擔憂來者之不從而要問興兵之策呢?”劉表又問蒯越, 蒯越說:“治平者以仁義為先, 治亂者以權謀為先。兵不在多, 在能得其人。袁術為人勇而無斷, 蘇代、貝羽皆一勇之武夫, 不足為慮。宗賊首領多貪暴, 為其屬下所憂。我手下有一些平日具備修養的人, 若遣去示之以利,宗賊首領必定持眾而來。使君便誅其無道者, 再撫而用其眾。如此一州之人, 都樂於留守此州, 得知使君為人有德, 必定扶老攜弱而至。然後兵集眾附, 南據江陵, 北守襄陽, 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袁術等人雖至, 亦無所能為了。”劉表嘆道:“子柔(蒯良字)之言, 可以說是雍季之論。異度(蒯越字)之計, 可以說是臼犯之謀。”便讓蒯越派人誘請宗賊五十五人(《後漢書》載十五人)赴宴, 將其全部斬殺, 一併襲取他們的部眾。只有江夏賊張虎、陳生擁眾據守襄陽, 劉表乃使蒯越與龐季單騎前往將其說降。荊州的郡守縣長聽說劉表威名, 大多都解下印綬逃走。至此, 劉表控制了除南陽郡外的荊州七郡, 理兵襄陽, 以觀時變。
當時, 關東州郡起兵討董, 而劉表並未加入討董聯軍。而劉表也上表推薦袁術任南陽太守, 暫時向其示好。
跨蹈漢南
初平二年(191年), 袁術派孫堅進攻劉表, 劉表派江夏太守黃祖在樊城、鄧縣一帶迎戰。孫堅擊敗黃祖, 於是圍困襄陽。劉表派黃祖乘夜偷偷出城, 前去調集各郡的授軍, 黃祖率軍想要返回襄陽時, 孫堅迎擊, 黃祖敗退, 逃入峴山。孫堅乘勝連夜追趕, 黃祖的部曲潛伏在竹林樹叢之中, 用暗箭將孫堅射死。從此以後, 袁術不再能戰勝劉表。孫堅死後, 劉表斷了袁術的糧道, 使其無法再盤踞南陽, 迫使他往兗豫方向出走, 間接促成了後來袁術與曹操的匡亭之戰。此舉不但徹底除去袁術覬覦荊州的野心, 更借曹操軍的力量削弱袁術勢力, 使其更加遠離荊州, 減少了對荊州威脅, 也鞏固了自己在荊州的統治權。
同年, 益州牧劉焉造作乘輿車服千餘乘。劉表便上言朝廷, 稱劉焉似乎有子夏在西河議聖人論的跡象。
初平三年(192年), 董卓被殺, 其餘部李傕、郭汜進據長安。十月, 劉表派使者入朝奉貢, 李傕派黃門侍郎鍾繇拜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 封成武侯, 允許設置長史、司馬、從事中郎, 擁有開府闢召掾屬的權力, 禮儀如同三公;又派左中郎將祝耽授予假節, 並督交、揚、益三州軍事。以此來結連劉表作為自己的外援。
劉表在荊州八郡營造了一個相對中原來說比較安全的割據勢力。許多士民在當時都逃離中原, 而選擇前往荊州避難, 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諸葛亮。
興平元年(194年), 劉焉病亡, 其子劉璋被擁立即位。劉表乘此時機, 派別駕劉闔策反劉璋的將領沈彌、婁發、甘寧, 但他們都戰敗而入荊州。而益州方面, 也任命趙韙為征東中郎將, 駐軍巴東郡的朐忍, 以防備劉表。
建安元年(196年), 漢獻帝東遷至雒陽, 張楊先派衛將軍董承修理皇宮。太僕趙岐來到荊州說服劉表幫助董承, 劉表派兵前往雒陽, 並運輸大批軍用物資。同年, 曹操迎獻帝遷都許昌, 劉表雖遣使奉貢, 但卻北與袁紹相結。治中鄧羲勸諫劉表, 劉表不聽, 回答道:“對內, 我沒有對朝貢之事上失責;對外, 我亦沒有違背盟主, 這才是當今天下的達義之道。怎麼只有你老是在怪我呢?”鄧羲不滿, 於是辭疾而退, 終劉表之世不為其仕。
當時, 驃騎將軍張濟自關中出走南陽, 因糧盡而攻打南陽郡的穰城, 卻中飛矢而死, 其侄張繡於是收兵而退出穰城。荊州官員知道後皆向劉表祝賀。劉表卻說:“張濟因窮途末路而來, 我作為主人卻如此無禮, 這並非我的本意, 故我只受弔唁而不受祝賀。“之後, 劉表又派人招誘張濟的餘部, 他的部眾聞訊大喜, 都服從劉表。在賈詡的說服下, 張繡屯兵宛城與劉表聯合, 成為劉表在北方的藩屬勢力, 替他抵禦曹操。
建安二年(197年), 曹操南征, 部隊到達淯水, 張繡率眾投降。但因曹操納張濟的遺孀鄒夫人, 張繡懷恨曹操。曹操又準備殺掉張繡, 結果計劃洩漏, 張繡襲敗曹操。張繡在追擊失利後退防穰城, 再次與劉表聯盟。南陽、章陵兩郡很多縣又投回張繡, 曹操派曹洪應付, 但曹洪交戰不利, 多次被張、劉聯軍進攻。同年十一月, 曹操親征, 攻下南陽湖陽、舞陰兩縣, 生擒劉表將鄧濟。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 曹操南征張繡, 包圍張繡據守的穰城。不久, 曹操聞袁紹欲趁虛襲取許都, 便立即從穰城撤退。張繡率兵尾隨追擊, 劉表也派荊州軍佔據安眾, 切斷曹軍退路, 企圖與張繡夾擊曹軍, 曹操出奇兵大敗張、劉聯軍。曹軍獲勝後, 速行北撤。張繡親自率兵追擊, 賈詡勸阻, 張繡不聽, 強行追擊, 被曹操親自斷後擊敗。賈詡這時又勸張繡再追, 而劉表不聽, 張繡收集散兵, 再行追擊, 將曹操後衛部隊擊潰。
同年, 長沙太守張羨率零陵、桂陽三郡叛逆劉表, 劉表遣兵攻圍, 連年不下。後張羨病死, 長沙人又立其子張懌為主, 於是劉表攻下張懌, 廣開土地, 南收零陵、桂陽, 北據漢川, 坐擁數千里疆域, 帶甲兵十餘萬。
最初, 荊州之地, 人情好擾, 加上四周因戰亂而駭震, 賊眾又互相煽動生事, 使得荊州處處沸盪動亂。及至劉表作為荊州牧, 卻能招誘有方, 威懷兼洽, 令境內的賊黨豪強亦可以為其效用。荊州從此萬里肅清, 群民悅服。另一方面, 從關西、兗州、豫州來投靠荊州的學者又有上千人之多, 劉表對他們都能加以安撫賑贍, 學者們受到資助, 亦能得到保護。由於荊州境內界群寇已被肅清, 劉表於是開立學官, 博求儒士, 又命綦毋闓、宋忠等學者撰寫《五經章句》, 並稱之為後定。劉表在任內, 愛民養士, 從容自保。盛況如《荊州文學記官志》(見《藝文類聚》卷38)所記:“乃命五業從事宋衷新作文學, 延朋徒焉……五載之間, 道化大行。耆德故老綦毋闓等, 負書荷器, 自遠而至者, 三百有餘人。”唐長孺在《漢末學術中心的南移與荊州學派》說:“荊州學校的規模和製度遠遠逸出郡國學的範疇, 不妨說是洛陽太學的南遷。”
連戰交州
在平定荊南之後, 劉表與交州牧張津之間漸生仇隙。在建安四年至八年間(199年-203年), 張津對劉表連年用兵。然而交州兵微將寡, 故即與劉表作戰經年仍是徒勞無功。直至建安八年(203年), 張津被部下殺害, 劉表為染指交州, 便旋即派遣屬下賴恭出任交州刺史, 希望搶先在朝廷任命官員前佔有交州。同時, 他又任命部屬吳巨為蒼梧太守, 以接替剛病故的史璜。另一方面, 以曹操為首的漢廷則拜交趾太守士燮為“綏南中郎將, 董督(交州)七郡, 領交阯太守如故”, 旨在抗衡劉表在交州的勢力。
坐觀成敗
建安五年(200年), 劉表與張繡合擊曹操, 雙方互有勝負。其後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 據守南陽的張繡接受謀士賈詡的建議, 向曹操請降, 劉表從此失去了對南陽郡的影響力。接著, 袁紹又遣人求助於劉表, 劉表向來使許諾, 卻又不正式派遣軍隊助戰, 亦不肯協援曹操, 只希望自保於江漢(長江、漢水)之間, 以觀天下之變。
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向劉表說:“豪傑並爭, 兩雄相持, 天下之所重, 只在於將軍。將軍若是希望於亂世有所作為, 便應乘天下方亂而起事;如若不然, 則應選擇一個能夠領導天下的人而相從。將軍現在坐擁十萬之眾, 而只是安坐而觀望。所謂見賢而不能助(指曹操), 請和而不能得(指袁紹) , 如此兩家必將歸怨於將軍, 將軍也不可能繼續從容自立了。以曹公之明哲, 天下賢俊皆向而歸之, 其勢必能滅袁紹, 然後必定帶兵南向以擊江漢, 恐怕將軍也不能抵御其大軍。所以我為將軍計算了, 不如舉州依附曹公, 曹公必然會重待將軍;如此便可以長享福祚, 子孫晏然, 這才是真正的萬全之策。”蒯越亦以此勸劉表, 可是劉表狐疑不決, 便派遣韓嵩往見曹操, 以觀虛實。韓嵩從許都回來後, 指出曹操威德並立, 是真正的明主, 便勸劉表遣子入質。劉表卻因而懷疑韓嵩反為曹操做事, 大為憤怒, 要殺韓嵩, 然而當問及韓嵩之隨行者時, 得知韓嵩只是說出肺腑之言, 並無他意, 方才沒殺韓嵩, 但仍將他囚禁起來。從這件事可以反映出劉表雖然外貌儒雅, 然而心裡卻頗為多疑。
收留劉備
建安六年(201年), 劉表派步騎一萬人攻西鄂, 西鄂縣長杜襲召集所有擔負守城的官吏百姓共五十多人, 堅守城池, 最終寡不敵眾, 劉表軍攻入西鄂城。同年, 劉備自袁紹處來投奔荊州, 劉表厚相結待, 卻沒有重用劉備, 只安排他駐紮新野, 成為自己的北藩。
建安十二年(207年), 曹操遠征柳城時, 劉備曾勸說劉表起兵後襲許都, 劉表不納其言。至及曹操還軍中原, 劉表才對劉備說:“之前不採納你的建議, 現在就失去瞭如此良機了。”劉備只得說:“方今天下分裂, 干戈日起, 機會定會再出現,又怎會有所終極呢?若果今後能把握機會, 這回之事就不足以為恨了。”
不過, 在諸侯爭戰中劉表始終持中立態度, 而同時劉表也不再向中央政府交納稅收。劉表的自守態度也使得荊州地區避免了許多戰火, 為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病死襄陽
建安十二年(207年), 曹操在穩定了中原的局勢後, 開始向南方發展, 荊州成為他的第一個進攻目標。
劉表在晚年時, 未能妥善處理後嗣的事宜。劉表的兩個兒子──劉琦與劉琮都牽涉到嗣子之爭的問題上。最初, 劉表因為長子劉琦與自己的相貌長得相似, 而十分喜愛他。但後​​來劉琮娶了劉表繼室蔡夫人的侄女, 蔡氏就愛屋及烏, 喜愛劉琮而討厭劉琦。蔡氏於是經常在劉表面前抵毀劉琦, 劉表因為寵信蔡氏, 於是逐漸信以為真。另外, 蔡氏之弟蔡瑁及其外甥張允亦得劉表信重, 且又與劉琮相善, 故此劉琦越感不安。後來劉琦聽從諸葛亮的建議, 向劉表請纓代替戰死的黃祖出任江夏太守, 以求自安。
後來劉表病重, 劉琦還歸襄陽探望。由於劉琦素來慈孝, 張允等人怕其父子二人相見而親情相感, 會令劉表確立劉琦為嗣, 於是不許劉琦入內探望, 並說:“主公命你鎮守江夏, 是個非常重任。如今你留下眾兵將於江夏而擅來襄陽, 主公知道後必定會加以怒責。此舉有傷親情, 最終只會使他的病情惡化, 這實在不是孝敬之道啊。”劉琦被拒諸門外, 不能與劉表相見, 劉琦只得流涕而去。而據《英雄記》及《魏書》記載, 劉表病危時曾想將荊州讓給劉備, 劉備不忍趁人之危而再三推卻。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初, 曹操開始領兵出發, 南征荊州。同年八月, 劉表因背疽發作而身亡, 享年六十七歲。劉表死後, 荊州群臣擁立其次子劉琮為繼承人。而劉琮在繼位一個月內, 因為群臣大多主降曹, 於是便在九月向曹操請降, 正式結束了劉氏父子在荊州的十九年統治。
家庭:
妻妾
陳氏(元配), 劉表夫人, 陳寔族人, 為劉表諸子女之母, 劉表被派往治理荊州之初, 不久死去。
蔡氏(繼妻), 劉表之後妻, 並非劉琮之生母, 據《後漢書•卷七十四下•袁紹劉表列傳》所載, 因為劉琮娶了蔡氏的侄女, 所以偏愛劉琮而厭惡劉琦, 欲立劉琮為荊州繼承者, 正史亦沒有遭曹操殺害的記載。
妹妹
劉氏:劉表之妹, 隨劉表上任荊州, 劉表曾欲將其許配給王粲, 然而見王粲容貌甚醜, 只好作罷。此事件出於世說新語。
子女
劉琦
劉琮
劉修
劉氏, 嫁王粲族兄王覬, 生王業
劉磐
劉虎
參考:
《三國志》
《典略》
《戰略》
《漢晉春秋》
《後漢書》
《世說新語》
《水經註》
《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