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
|
司馬朗, 字伯達
|
|
生卒年:
|
171 — 217年
|
|
籍貫:
|
河內溫縣(今屬河南)人
|
|
所屬:
|
魏
|
|
官位:
|
任成皋令、堂陽長、元城令、丞相主簿、兗州刺史等
|
|
生平:
|
司馬氏是漢末河內世族, 司馬朗的祖父司馬俊官至潁川太守, 父司馬防年輕時擔任地方官員, 歷任洛陽令、京兆尹, 年老之後轉任為騎都尉, 他對司馬兄弟的管教相當嚴格, “不命曰進不敢進, 不命曰坐不敢坐, 不指有所問不敢言”, 父子之間相處時態度很嚴肅。司馬朗九歲時, 有客人直接稱呼其父的字, 司馬朗便對那人說:“輕慢他人的親長, 就等於是不尊敬自己的親長。”那位客人因此而道歉。
光和五年(182年), 在司馬朗十二歲時, 便通過經學考試而成為童子郎, 但是當時的監考官覺得司馬朗身體高大強壯, 懷疑他匿報年齡, 便質問他。司馬朗回答說:“我的家族中人世代以來的身材一向都很高大, 我雖然年輕幼弱, 卻沒有急功近利向上層攀援的習氣, 從而謊報年齡以求得在仕途上早有成就, 這不是我的人生立志要做的事情。”監試官因此覺得司馬朗品行才能果然異於常人。
脫董返鄉
初平元年(190年), 董卓進入洛陽, 關東各州郡軍隊起兵反董。原冀州刺史李邵住在野王, 為避戰禍, 想搬遷至溫縣, 司馬朗認為野王和溫縣其實唇亡齒寒, 而且李邵背負郡國人民的期望卻先行逃避, 恐怕會造成沿山各縣民心動搖及騷亂。但是李邵不聽其言, 果然造生當地民亂, 溫縣亦遭到劫掠。之後董卓挾天子西遷長安, 當時司馬防擔任治書御史, 應該一起西遷, 而司馬防因戰亂四起, 因此要長子司馬朗帶著家人返回家鄉溫縣, 但是有人告發司馬朗想要逃亡, 軍隊便抓住他去見董卓, 董卓對司馬朗說:“你和我已去世的兒子同歲, 為何要背叛!”, 司馬朗回答說:“明公以高世之功德, 在天下大亂中輔助天子, 清除了宦官的穢亂, 舉薦了許多賢士, 這的確是虛心深慮, 即將成為複興社稷的治世啊。但是隨著威德的隆重, 功業的著大, 而兵災戰亂卻日漸嚴重, 地方州郡有如大鼎煮沸一般, 連京城的近郊, 人民都不能安家樂業, 因此要拋棄住家田產, 四處流亡躲竄。雖然已在四方關口設置禁令, 以重刑加以殺戮處罰, 也不能阻止逃亡的風潮, 這就是我為什麼會想回故鄉的原因。希望明公仔有所借鑒, 稍加反省深思, 那麼名聲就可像日月一般的榮耀, 伊尹和周公不能相比了。”董卓聽完很滿意, 也說:“我也有這種感悟, 你說的很有道理。”司馬朗雖暫時以托詞哄騙過董卓, 但也知道董卓一定會敗亡, 唯恐自己會被留下, 便賄賂董卓身邊的辦事官員, 偷偷地回到家鄉。回到溫縣之後, 司馬朗又向鄉中父老長輩們建議, 河內郡與京城相鄰, 董卓與關東起兵群雄之間的戰火一定會波及於此, 這裡將會成為亂世戰亂頻繁之地。不如趁道路尚通之時, 先到黎陽投靠統領兵馬的鄉里姻親趙威孫, 然後觀察時勢。但是父老長輩們都戀舊, 不願意跟隨司馬朗離鄉背井, 只有趙諮帶著家屬和司馬朗一起前往。數月之後, 關東諸州郡起兵數十萬人, 大軍都聚集在滎陽及河內郡, 群雄們因各懷鬼胎, 所以難以統一行動, 因此有些士兵便劫掠當地百姓, 造成人民的死傷超過半數以上。之後關東聯軍解散。
興平元年(195年), 兗州刺史曹操與奪取其地盤的呂佈在濮陽相對峙, 司馬朗才帶著家屬回到溫縣,
當年發生飢荒, 人民相食, 司馬朗收留撫卹宗族眾人, 代替父親教導諸弟, 因此司馬家沒有因為世道衰敗而家業凋零。
投效曹操
司馬朗二十二歲時, 司空曹操徵辟司馬朗為司空掾屬, 後出為成皋縣令, 但因病去職, 後來又復職為堂陽縣長。司馬朗治理政務相當寬惠, 不行鞭杖之刑, 而民眾也沒有觸犯刑律。當時, 縣里有民眾遷徙充到都城裡去的, 後來縣里徵調百姓服役造船, 遷走的百姓唯恐司馬朗這邊人手不足, 於是彼此相邀私下里回來相助, 司馬朗就是如此受到百姓的愛戴。之後又調任為元城令。
建安十三年(208年)之後, 司馬朗被曹操徵辟為丞相主簿。司馬朗認為漢末的亂世, 是因為秦朝取消了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製度, 而地方郡國又沒有練兵備戰的緣故, 現今雖然不需恢復五等爵位, 但可令地方郡國召集常備士兵, 既可抵抗外族的侵略, 亦可威嚇有不軌之心的亂臣, 可以做為長治久安的對策。司馬朗又認為應該恢復井田制度, 之前人民世代相傳擁有土地, 難以徵收後重新分配, 現今正值亂世, 人民流離失所, 土地無主, 剛好可以藉機恢復井田制。司馬朗的建議雖然沒有被採納執行, 但地方州郡領兵這項政策, 原本是出自司馬朗的意見。
出任刺史
後來司馬朗又遷任為兗州刺史, 他實施許多政策, 都被百姓們稱讚。司馬朗在軍旅之時, 亦穿著簡樸的衣服, 吃粗糙的食物, 以身作則帶動節儉的風氣。他十分喜歡人倫典籍, 鄉人李覿等享有很高的虛名, 但司馬朗經常公開地貶低他們的德行;後來李覿等果真敗亡, 當時的人們才信服司馬朗的判斷。當時鍾繇、王粲等人發表言論說:“只有聖人才能有太平治世。”, 司馬朗則說:“伊尹、顏回雖然不是聖人, 但是他們的德行言論在民眾中累世相傳、深入人心的話, 也可以成就太平治世。”曹丕很喜歡司馬朗的言論文辭, 他稱帝后曾命秘書監手錄其文章。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 司馬朗跟隨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東吳, 到達居巢時, 士兵之間發生嚴重的流行病, 司馬朗親自巡視士兵病情, 給士兵們醫治藥物,自己卻感染了疾病, 因而病死, 時年四十七歲。留下遺言說:“刺史蒙國厚恩, 督司萬里, 微功未效, 而遭此疫癘, 既不能自救, 辜負國恩。身沒之後, 其布衣幅巾, 斂以時服, 勿違吾志也。”他去世之後, 兗州的人民都相當懷念他。魏明帝即位之後, 封司馬朗之子司馬遺為昌武亭侯, 有食邑百戶。司馬朗之弟司馬孚又將其子司馬望過繼給司馬朗, 司馬遺去世之後, 由司馬望之子司馬洪繼承其嗣。
|
|
家庭:
|
父親:司馬防
子嗣:司馬遺、司馬望(繼子, 司馬孚子, 過繼給司馬朗)
兄弟:司馬懿、司馬孚、司馬馗、司馬恂、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他們和司馬朗並稱“司馬八達”)
孫:司馬洪(司馬望之子)
|
|
參考:
|
《三國志》
《魏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