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司馬師, 字子元
|
生卒年:
|
208年—255年3月23日
|
籍貫:
|
河內溫縣(今屬河南)人
|
所屬:
|
魏權臣, 西晉的奠基人之一
|
官位:
|
官至衛將軍, 大將軍, 封長平鄉侯, 西晉建立後, 被追尊為景皇帝, 廟號世宗。
|
生平:
|
魏景初年間, 司馬師拜散騎常侍, 累遷中護軍。為選用之法, 舉不越功, 吏無私焉。嘉平元年(249年),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司馬師親自率兵屯司馬門, 控制京都。事後, 論功封為長平鄉侯, 加衛將軍之職。而事變前夜, 當司馬懿將計劃告訴司馬師與司馬昭後, 司馬昭擔心的整晚都睡不著, 而司馬師卻像平常一樣安睡。
戰功卓著
嘉平三年(251年), 司馬懿去世, 司馬師成為撫軍大將軍, 執掌魏國軍政大權, 嘉平四年(252年), 升為大將軍,意欲攻取東吳新建的堤壩。十二月, 發兵攻打東興, 並聽取諸葛誕的計劃;分三路攻擊, 主力放在諸葛誕自己的部隊, 並架起浮橋。東興之戰卻被諸葛恪所擊敗, 朝臣眾議要把諸葛誕等參戰的武將下貶職位, 司馬師把戰敗歸咎於自己, 並說到:“我不聽公休, 以至於此。此我過也, 諸將何罪?”司馬昭因為是監軍所以被削弱稱號, 其他武將都沒有過大的懲罰, 只是將防區對調而已。
嘉平五年(253年)五月, 吳國太傅諸葛恪派遣二十萬大軍包圍合肥新城, 朝廷紛紛議論, 擔心分兵攻打淮泗, 並有守住各個水口的打算。司馬師說道:“諸葛恪剛得到吳國的權力, 欲使用一時的權利, 合兵於合肥新城, 希望再次成功, 沒有空餘時間攻擊青州和徐州。況且水路口岸不單只一個, 多防的地方則用多兵, 少防的地方則不足以抵禦。”諸葛恪把兵力全都集中在合肥新城, 就如司馬師所料, 並派司馬孚督諸軍二十萬防禦, 鎮東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等請戰。司馬師說:“諸葛恪軍隊輕裝深入,
投兵於絕境, 兵力的鋒芒難以抵禦。況且新城小而堅固, 攻擊也未能馬上攻克下來。”命令諸將以高壘來對待, 諸葛恪相持數月, 攻城兵力力竭, 死傷過半。司馬師命文欽督遣精銳部隊會合, 要其斷諸葛恪的退路, 毌丘儉等將斷後。諸葛恪懼怕而遁逃, 文欽上前大敗敵軍, 斬首萬餘人。
擅行廢立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 曹芳打算令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欲發動政變。廢除司馬師, 欲改立太常夏侯玄為大將軍,
可惜計劃洩露, 三人被司馬師誅殺, 夷滅三族, 廢張皇后, 魏國一時陷於混亂。同年, 司馬師對曹芳有所猜疑, 廢曹芳為齊王, 司馬師本打算立彭城王曹據為帝, 但郭太后要求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在郭太后的堅持下, 司馬師爭執不過, 於是派使者迎立曹髦到洛陽登基, 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繼續掌握大權。
淮南二叛
正元二年(255年), 鎮東將軍毌丘儉及揚州刺史文欽起兵反司馬師, 並把自己的四個兒子當成人質送到東吳, 向孫亮討好, 卻並未得到東吳的大力支援。春一月, 毌丘儉、文欽渡過淮河由壽春向西進發, 沒有辦法搗洛陽佔許昌, 走到了項縣就停住了。司馬師吩咐監軍王基帶領前鋒部隊扎在“南頓”, 對毌丘儉、文欽監視, 另派諸葛誕帶領豫州的兵, 進攻壽春;派胡遵帶領青州、徐州的兵, 斜出譙縣與今日的商丘之間, 斷絕毌丘儉、文欽從項縣回歸壽春的路。司馬師自己親率主力, 屯聚在汝陽。另外, 司馬師又叫鄧艾帶一萬多名“泰山諸軍”部隊到樂嘉縣, 做出不堪一擊的樣子, 引誘毌丘儉、文欽出擊。毌丘儉果然就叫文欽來打鄧艾, 司馬師就指揮大股騎兵, 從後面襲擊文欽, 文欽大敗。毌丘儉在項縣城裡聽到消息, 慌忙棄城而走。毌丘儉走到慎縣以後, 躲在河旁的草叢裡被老百姓射死。文欽一口氣逃往了東吳。毌丘氏與文氏兩家的人, 凡是留在魏國的, 都一齊被斬殺。
驚嚇而死
當初, 文欽之子文鴦帶兵襲營, 司馬師驚嚇過度, 再加上本來眼睛上就有瘤疾, 經常流膿, 致使眼睛震出眼眶。於正元二年(255年)正月二十八日(255年3月23日)痛死於許昌, 終年四十八歲。
|
家庭:
|
父親:晉宣帝司馬懿
母親:宣穆皇后張春華
兄弟
弟弟
晉文帝司馬昭
平原王司馬干
汝南文成王司馬亮
琅邪武王司馬伷
清惠亭侯司馬京
扶風武王司馬駿
梁孝王司馬肜
趙王司馬倫
妻
夏侯徽(元配)
吳氏(繼室, 被黜)
羊徽瑜(繼室)
子女
司馬師共有五女, 皆夏侯徽所生(其一為甄德妻)。
齊獻王司馬攸(養子)
|
參考:
|
《三國志》
《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