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幹


姓名:
高幹, 字元才
生卒年:
?206
籍貫:
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南)人
所屬:
初助袁紹, 後降曹操, 又復反叛。袁紹之甥, 高柔從兄
官位:
袁紹以高幹為并州刺史


生平:
高幹, 字元才, 陳留圉人。出身於東漢望族陳留高氏, 高氏數世節孝清名累積成為一種政治資本, 在士林中享有聲望, 與汝南袁氏聯姻。
初平二年(191年), 袁紹為奪取冀州, 採取逢紀反客為主的謀略, 借公孫瓚雄兵造勢, 派高幹、辛評、荀諶、郭圖等人共同說服韓馥出讓冀州牧予袁紹,從此高幹在袁紹帳下效力。後來, 袁紹任命高幹為并州刺史, 與袁譚、袁熙各掌一州, 高幹總共奉命治理并州有七年之久, 治績卓越。在此期間, 他呼喚堂弟高柔到河北, 並招致四方遊土, 四方遊士多歸附於他。
建安五年(200年), 官渡之戰爆發, 高幹為袁紹提供糧食和士兵補給。
河東大戰
官渡決戰之後, 袁、曹雙方攻守之勢互易。倉亭、黎陽, 袁氏一直在防守, 卻抵不住節節潰敗。
建安七年(202年), 袁紹去世, 袁尚繼位, 袁譚自號車騎將軍, 屯黎陽, 抵禦曹操的北伐。九月, 曹操徵之, 連戰, 袁氏不利。面對東線巨大的壓力, 袁尚亟待打開新的戰線來緩解壓力, 於是派郭援、高幹及南匈奴單于欒提呼廚泉共攻河東, 並與關中諸將馬騰等聯合出兵。曹操派鍾繇對抗, 鍾繇派張既勸說馬騰支持。馬騰成功被說服, 並派馬超、龐德救援鍾繇。鍾繇趁郭援渡河時攻擊, 大破郭援軍, 龐德更將郭援斬首。南單于見郭援被殺, 自動投降, 高幹退保并州。
建安九年(204年), 曹操率軍包圍鄴城, 牽招被袁尚遣至上黨, 督運軍糧, 未回而袁尚已經敗走中山。牽招認為并州左有恆山作為天險, 右有大河可以固守, 又擁兵五萬, 北邊有強大的胡人, 所以勸高幹把袁尚迎過來, 聯合起來應付時變。高幹非但不用其計, 反欲加害。牽招聞訊, 偷偷潛去, 牽招因道路被阻不能回到袁尚處, 轉而投奔曹操。
同年, 曹操攻克鄴城, 高幹以并州投降, 依然擔任并州刺史。
對抗曹操
建安十年(205年), 趙犢、霍奴等殺幽州刺史、涿郡太守。三郡烏丸在獷平攻打鮮于輔。八月, 曹操率軍救援獷平。高幹見曹操後方空虛, 準備舉兵叛曹, 於是詢問名士仲長統的意見, 仲長統說:“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卻沒有做大事的才幹, 喜歡招攬士人卻不善於選擇人才, 這就是您要十分戒備的事情。”高幹向來自視很高, 沒有採納仲長統的意見。不久以并州反叛, 擒拿上黨太守, 舉兵拒收壺關口, 並密謀派兵攻打鄴城, 但被荀衍發掘, 以失敗告終。曹操派樂進、李典率軍征討, 樂、李二將雖然連斬斬首, 但高幹頑強固守, 故而壺關久攻未下。
壺關決戰
建安十一年(206年)正月, 曹操親征壺關, 過羊腸坂。高幹聽聞曹操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壺關, 加上本來的樂進、李典軍, 自料兵勢上不能相抗衡, 遂出壺關城, 留部將夏昭、鄧升守城, 跑到匈奴部落, 向匈奴單于呼廚泉求救。呼廚泉自平陽之戰大敗而歸, 名義上歸附曹操, 畏懼曹操強大的實力, 自然不肯再跟高幹等反曹殘餘有所牽連, 拒絕了高幹的請求。求援不成, 高幹入河東郡濩澤, 適逢張白騎攻略河東東垣, 與衛固、范先等河東勢力響應, 當時上黨猶在, 弘農反曹勢力也劫持曹操所置的太守, 高幹還可放手一搏。而杜畿與衛固等公開決裂, 赴張闢拒守, 數十天得到四千餘兵。高幹與衛固、張晟等聯兵一同進攻杜畿, 不下, 只好略河東諸縣, 無所得。此時張既西征馬騰等涼州兵, 加上鍾繇等兵, 既合。鍾繇率諸將與高幹等戰, 高幹再次敗在鍾繇之手, 衛固等伏誅。高幹此時進退失據, 只能南下荊州, 投靠劉表, 但在途中被司隸校尉王琰所殺, 獻首於曹操。
家庭:
高祖父輩
高固, 生活於王莽時代。
曾祖父輩
高慎, 高固子。
祖父輩
高式, 高慎子。
高昌, 高慎子, 高式弟。
高賜, 高式弟, 高慎子, 高幹祖父, 曾任東漢司隸校尉。
父輩
高弘, 高式子。
高躬, 高賜子, 高幹父, 曾任蜀郡太守。
平輩
高靖, 高弘子, 曾任蜀郡都尉。
子輩
高柔, 曾依附高幹, 後跟隨曹操, 在魏國官至司徒。
孫輩
高俊, 高柔長子, 為大將軍掾。
高誕, 高柔次子, 歷任三州刺史、太僕。
高光, 高柔三子, 西晉黃沙御史, 守廷尉, 後任廷尉。官至尚書令, 追贈司空。
曾孫輩
高韜, 高光子, 由於參與誅殺司馬越的謀劃, 事情洩漏而伏誅。
高渾, 高柔孫, 繼承高柔的爵位。
參考:
《三國志》
《資治通鑑》
《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