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平:
|
司馬倫, 字子彝, 晉宣帝司馬懿第九子, 母為柏夫人。曹魏嘉平初年(249年), 封為安樂亭侯。五等製建立後, 改封為東安子, 拜諫議大夫。晉武帝司馬炎即位, 封他為瑯琊郡王。因讓散騎將劉緝收買工所的人打算盜竊禦裘坐罪, 廷尉杜友以法斷劉緝棄市, 司馬倫應與劉緝同罪。有司奏司馬倫爵位重又是親屬, 不能連坐。諫議大夫劉毅反駁說:“王法賞罰, 不論貴賤, 然後才可以使禮制齊一刑典顯明。司馬倫明知禦裘不同尋常, 卻不明白地告訴手下, 本與劉緝同罪, 可以按親屬和地位酌量減罪, 而不能置而不問。應該按法律折中, 如杜友所說。”晉武帝認為劉毅說的對, 然而司馬倫是自己親叔父, 所以下詔赦免了他。等到了封國, 任東中郎將、宣威將軍。
咸寧年間(275年―279年), 改封為趙王, 升為平北將軍、都督鄴城守事, 後進安北將軍。元康初年(291年), 遷為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鎮守關中。司馬倫刑賞不公,
引致氐族、羌族反叛, 於是被徵召回京。不久拜為車騎將軍、太子太傅。與皇后賈南風(晉惠帝皇后)及其母郭槐結交很深, 諂媚侍奉中宮, 為賈后所親信。要求任錄尚書, 張華、裴頠堅決不同意。又要求當尚書令, 張華、裴頠又不同意。
害死太子
元康九年(299年), 愍懷太子司馬遹遭賈后陷害而被廢黜太子之位。司馬遹被廢後, 讓司馬倫領右軍將軍。元康十年(300年), 當時的左衛司馬督司馬雅以及常從督許超, 都曾侍奉東宮太子, 二人為太子無罪被廢而感傷, 便與殿中中郎士猗等商量廢賈后,复太子之位, 因張華、裴頠不願廢賈后之志難改, 難以與他們圖謀, 司馬倫執掌重要的兵權, 性情又貪功冒進, 可藉他的力量成事, 便勸說司馬倫寵幸的臣子孫秀道:“中宮賈后凶狠嫉妒無道, 與賈謐等人一起廢了太子。現在國家沒有嫡系繼嗣, 社稷危險, 大臣將會起事。而你名義上侍奉中宮, 與賈后、郭氏親善, 太子被廢, 都說你們參與了此事, 一旦另起事端, 災禍一定會牽連到你們。為何不事先謀劃一下呢?”孫秀同意了, 告訴司馬倫, 司馬倫採納了這個意見。於是告訴通事史令張林以及省事張衡、殿中侍御史殷渾、右衛司馬督路始, 讓他們當內應。事將要發起時, 孫秀知道太子聰明, 如果回到東宮, 會與賢人謀及政事, 估計自己必定不得志, 便又勸司馬倫說:“太子為人剛猛, 不能為私事而乾求請見。明公您一向侍奉賈后, 時議都認為您是賈后的私黨。現在雖然想為太子建大功, 可太子心有宿怨, 一定不會對您增加賞賜。會說為百姓之望所逼迫, 將功折罪罷了。這是招致災禍的辦法。現在暫且緩慢行事, 賈后必定會加害太子, 然後廢棄賈后, 既為太子報仇, 又足以立功, 哪隻是避免災禍呢?”司馬倫聽從了他的意見。孫秀便稍稍洩漏廢賈后复太子之位的計策, 讓賈謐的同黨大都知道。司馬倫、孫秀於是勸賈謐等人及早殺死太子, 以杜絕眾人之望。
廢賈掌權
太子遇害之後, 司馬倫、孫秀的謀劃更厲害, 而司馬雅和許超怕以後致禍, 對以前的計謀反悔, 便託辭有病。孫秀又告訴右衛佽飛督閭和, 閭和依從, 約定四月三日夜晚三更一刻, 以鼓聲為號。到了約定的時間, 便假詔敕令三部司馬道:“中宮與賈謐等人殺我太子, 現在讓車騎進入廢除賈后。你們都應聽從命令, 賜爵為關中侯。不聽命的, 誅滅三族。”於是眾人都聽從命令。司馬倫又假詔開門晚上入宮, 把軍隊陳列在路南, 派翊軍校尉、齊王司馬冏帶領三部司馬一百人, 打開宮門進入。華林縣令駱休為內應, 迎惠帝駕臨東堂。於是廢賈后為庶人, 把她囚禁在建始殿。拘捕吳太妃、趙粲以及韓壽的妻子賈午等人, 交付行刑司考究查實。下詔告知尚書廢賈后之事, 並拘捕賈謐等人, 召集中書監、侍中、黃門侍郎、八坐等人都連夜入殿, 逮捕張華、裴頠、解結、杜斌等人, 在殿前誅殺他們。尚書開始懷疑詔書有詐, 郎師景露出手版上奏請求皇帝手詔。司馬倫等人認為敗壞眾人情緒,
斬首示眾。第二天, 司馬倫坐於端門, 屯兵向北, 派尚書和郁持節把賈后送到金墉。殺趙粲叔父中護軍趙浚以及散騎韓豫等, 朝廷內外的官員多被罷免。司馬倫不久又假詔自己任命持節、大都督、督中外諸軍事、相國, 侍中、趙王如故, 完全依照司馬懿輔佐魏國的辦法, 設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參軍十人, 掾屬二十人, 軍隊一萬人。任命他的兒子趙王世子、散騎常侍司馬荂為冗從僕射, 司馬馥為前將軍, 封濟陽王, 司馬虔為黃門郎, 封汝陰王, 司馬詡為散騎侍郎, 封霸城侯。孫秀等所封都是大郡, 兼有兵權, 文武官封侯的幾千人, 百官都聽令於司馬倫。
排除異己
淮南王司馬允、齊王司馬冏認為司馬倫驕縱僭位, 內心懷有不平之意。孫秀等人也深以為忌, 便讓司馬冏出鎮許地, 收回了司馬允的護軍。司馬允發憤, 起兵討伐司馬倫。司馬允失敗滅亡後, 司馬倫加九錫, 增加封邑五萬戶。司馬倫假裝謙讓, 詔書派百官到他府上勸進, 由侍中宣讀詔書, 然後他才接受。加封司馬荂為撫軍將軍、領軍將軍, 司馬馥為鎮軍將軍、領護軍將軍, 司馬虔為中軍將軍、領右衛將軍, 司馬詡為侍中。又任孫秀為侍中、輔國將軍、相國司馬, 右率如從前一樣。張林等人都位居要職。增加司馬倫相府兵為二萬人, 與皇帝的護衛相同, 還暗藏了些兵士, 總數超過三萬。把東宮的三個門都建成四角華麗的望樓, 又隔斷宮的東西道路為外部邊界。有人對孫秀說:“散騎常侍楊準、黃門侍郎劉逵要梁王司馬肜來誅殺司馬倫。”恰好有星象的異常變化, 便徙司馬肜為丞相, 居住司徒府, 讓楊準、劉逵轉任外官。趙王司馬倫沒有學問, 不知書;孫秀也由於狡黠小聰明, 貪求淫利。與他共事的人, 都是邪佞之徒, 只追逐榮祿名利, 沒有深謀遠慮的謀略。司馬荂見識淺薄, 司馬馥、司馬虔也都凶狠暴戾, 司馬詡愚蠢頑劣又輕佻, 各自乖異, 互相憎恨詆毀。孫秀的兒子孫會, 二十歲, 當射聲校尉, 娶惠帝女河東公主。公主母喪不到一年, 便納聘禮。孫會形體矮小面貌醜陋, 像個下等的奴僕。當初與富家兒子在城西販馬, 百姓忽然聽說他娶了公主, 沒有誰不驚駭。
篡奪皇位
司馬倫、孫秀都很相信巫鬼,
聽信妖邪之說。孫秀讓牙門趙奉假稱晉宣帝司馬懿的神語, 說要讓司馬倫早日入西宮。又說宣帝在北芒山當趙王的佐助, 於是又在北芒山別立宣帝廟。說叛逆的謀劃可以成功。任太子詹事裴劭、左軍將軍卞粹等二十人為從事中郎, 另有掾屬二十人。孫秀等安置諸軍, 安插心腹, 讓散騎常侍、義陽王司馬威兼侍中, 出入詔命。假作禪讓之詔, 讓使持節、尚書令滿奮, 僕射崔隨為副, 捧著皇帝的玉璽、印綬禪位給司馬倫。司馬倫假裝謙讓不接受。於是宗室諸王、群公卿士都假稱有符瑞天文靈應予以勸進, 司馬倫才同意。左衛王輿與前軍司馬雅等帶領甲士入殿, 以威賞明示三部司馬, 所以都沒有誰敢反對。當天夜晚, 派張林等人屯守諸門。義陽王司馬威以及駱休等人逼著天子拿走玉璽、印綬。不到天亮, 內外百官用車輿法駕迎接司馬倫。惠帝坐雲母車, 隨行儀仗隊幾百人, 從華林西門出居金墉城。尚書和郁兼侍中、散騎常侍, 瑯琊王司馬睿、中書侍郎陸機跟隨, 到城下而返回。派張衡保衛惠帝, 實際上就是囚禁他。司馬倫隨從士兵五千人, 從端門進入, 登上太極殿, 滿奮、崔隨、樂廣把玉璽印綬獻給司馬倫, 於是司馬倫便僭位稱帝, 大赦天下, 尊惠帝為太上皇, 年號建始。這一年, 賢良方正、直言、秀才、孝廉、良將都不考試;計吏以及在京邑的當出使四方的使者, 太學生年紀在十六歲以上以及正在學習的二十歲的人,都任命為官吏;郡縣二千石以上的令長適逢大赦時正在職的人, 都封為侯, 郡綱紀都是孝廉, 縣綱紀都是廉吏。任世子司馬荂為太子, 司馬馥為侍中、大司農、領護軍、京兆王, 司馬虔為侍中、大將軍領軍、廣平王, 司馬詡為侍中、撫軍將軍、霸城王, 孫秀為侍中、中書監、驃騎將軍、儀同三司。張林等諸黨都登上卿將之位, 大加封賞, 其餘同謀之人都破格提拔晉升, 不可勝記, 就連奴僕士卒雜役之人也都加封爵位。每次朝廷會見, 冠飾貂蟬者滿坐, 當時的人作諺語說:“貂不足, 狗尾續。”只以苟且的恩惠取得人們的歡悅, 庫府的儲備還不夠賞賜, 金銀冶煉鑄造還不能供給冶印, 所以有白版封侯, 君子恥於接受他的賞賜, 百姓也知道他不得善終。
三王起兵
當時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都擁有強大的軍隊, 各佔一方。孫秀知道司馬冏等人必定有別的圖謀, 便選拔親戚黨羽以及司馬倫的舊官吏當這三王的參佐之將和郡守。孫秀本來與張林有隔閡, 雖然表面上互相推崇, 內心其實忌恨他。等到張林當了衛將軍, 深恨自己沒得到開府之職, 暗地裡給司馬荂寫信, 陳述孫秀專權, 行為違背眾人心願, 而所封功臣都是小人, 擾亂朝廷, 可一併殺了他們。司馬荂把信給司馬倫看, 司馬倫又給孫秀看。孫秀勸司馬倫殺掉張林, 司馬倫同意。於是司馬倫請同宗室的人在華林園聚會, 召集張林、孫秀以及王輿入見, 趁機拘捕張林, 殺了他並誅滅其三族。等到三王起兵討伐司馬倫的檄文傳來, 司馬倫、孫秀才大為恐懼, 派其中堅孫輔為上軍將軍, 積弩李嚴為折衝將軍, 率七千士兵從延壽關出戰, 徵虜張泓、左軍蔡璜、前軍閭和等率九千人從堮坂關出兵, 鎮軍司馬雅、楊威莫原等率八千人從成皋關出兵。徵召東平王司馬楙為使持節、衛將軍, 都督各軍抵禦三王之師。派楊珍晝夜到宣帝廟祈禱請求, 回報總是說宣帝感謝陛下,
某日必當破賊。又拜道士胡沃為太平將軍, 讓他招來福祐。孫秀家中天天陳設各種祭祀, 製作詛咒制勝的巫術文章,
讓巫祝選擇作戰的日子。又讓近親在嵩山上穿著羽衣, 詐稱是仙人王喬, 製作神仙文字, 敘述司馬倫國運長久, 以此迷惑民眾。孫秀想派司馬馥、司馬虔帶兵協助諸軍作戰, 他們二人不肯。司馬虔平素與劉輿親善友愛, 孫秀便讓劉輿勸說司馬虔, 此後司馬虔才帶領八千士兵作三軍的後繼和援助。張泓、司馬雅等雖然連戰連勝, 但義軍分散後又匯合, 司馬雅等人不能前進。許超等人與成都王司馬穎的軍隊在黃橋作戰, 殺傷一萬多人。張泓徑直到陽翟, 又在城南攻破齊王司馬冏的輜重, 殺死幾千人, 於是佔據城池保住屯積軍需物資之所。這時司馬冏的軍隊已經在潁陰, 距離陽翟四十里。司馬囧分軍渡過潁水, 進攻張泓不利。張泓乘勝追到潁上, 夜晚面臨潁水列陣。司馬冏派輕兵進攻他們, 諸軍不動, 而孫輔、徐建的軍隊夜晚自亂, 徑自回洛陽自首。孫輔、徐建逃跑時, 不知道其他軍督都還在, 便說:“齊王軍隊強盛, 勢不可擋, 張泓等已覆沒。”司馬倫大驚, 隱瞞此事, 召集司馬虔和許超回京。正好張泓擊敗司馬冏的捷報傳來, 司馬倫大喜, 便又派許超前往, 而這時司馬虔在回京的途中已到庾倉。許超回兵前進渡過黃河時, 將士疑惑隔閡, 銳氣內挫。張泓等帶領所有兵士渡過潁水, 進攻司馬冏兵營, 司馬冏出兵進攻他們的別帥孫髦、司馬譚、孫輔, 將其全部攻破, 士卒流散逃回洛陽, 張泓等收集餘眾回營。孫秀等得知三方軍情一天天危急, 假傳攻破了司馬冏兵營, 活捉了司馬冏, 以此欺騙眾人, 並讓百官都來祝賀, 而士猗、伏胤、孫會都執掌兵權而不相從。司馬倫又授予太子詹事劉琨使節,
讓他督河北將軍, 率一千步兵催促各軍作戰。孫會等與義軍在激水交戰, 大敗, 撤退保守河上, 劉琨燒斷河橋。
失敗被殺
自從義兵興起, 百官將士都想誅殺司馬倫、孫秀以向天下謝罪。孫秀知道眾怒難犯, 不敢出省。及至聽說河北軍全部失敗, 便憂慮得不知所為。義陽王司馬威勸孫秀到尚書省與八坐議論征戰防備之事,
孫秀依從。使京城四品官以下的子弟年齡在十五歲以上的人, 都到司隸之所, 跟著司馬倫出戰。內外各軍都想劫殺孫秀, 司馬威害怕, 從崇禮闥回到下舍。許超、士猗、孫會等都回軍以後, 便跟孫秀謀劃, 有人想收集剩餘的士兵出戰, 有人想焚燒宮室, 誅殺不依附自己的人, 隨同司馬倫向南投奔孫旂、孟觀等人, 有人想乘船向東逃到大海, 計議不決。王輿反叛, 率領該營七百多士兵從南掖門攻入, 敕令宮中士兵各自守衛宮門, 三部司馬作為內應。王輿自己前往攻擊孫秀, 孫秀關閉中書南門。王輿讓士兵登牆燒屋, 孫秀和許超、士猗倉惶逃出, 左衛將軍趙泉斬孫秀等人示眾。在右衛營逮捕孫會, 交付廷尉誅戮。捉住前將軍謝惔、黃門令駱休、司馬督王潛, 都斬於殿中。三部司馬兵在宣化闥中斬孫弼示眾。當時司馬馥在孫秀家, 王輿派將士把他囚禁在散騎省, 用大戟守住省閣。八坐都到殿中, 坐在東階樹下。王輿駐紮在雲龍門, 讓司馬倫制詔令道:“我為孫秀等人所誤, 致使三王發怒。現在孫秀已誅, 將迎太子復位, 我告老歸農。”傳示詔書用騶虞幡信令將士放下武器。文武百官各自奔逃, 沒有誰敢家居。黃門帶司馬倫從華林東門出, 和司馬荂一起都回到汶陽里住宅。於是派甲兵數千把惠帝從金墉城迎歸, 百姓都稱萬歲。惠帝從端門入, 升殿, 居廣室, 送司馬倫和司馬荂等到金墉城。當初, 孫秀害怕西軍到來, 又召司馬虔還京。這天住宿在九曲, 詔令使者免去司馬虔官職, 司馬虔恐懼, 離開軍隊帶了幾十人回到汶陽里。梁王司馬肜表奏司馬倫父子叛逆, 應當誅殺。百官在朝堂會議, 都如同司馬肜表奏一樣。派尚書袁敞持節賜司馬倫死罪, 讓他喝金屑苦酒。司馬倫慚愧, 用手巾遮住臉, 連聲說:“孫秀誤我!孫秀誤我!”於是逮捕司馬荂、司馬馥、司馬虔、司馬詡交付廷尉獄, 考究查實。司馬馥臨死時對司馬虔說:“因你連累我們家破人亡啊!”百官凡是司馬倫所用的人, 一律斥免, 台省府衛也只有少數保留。自興兵六十多天中, 作戰所殺害的將近十萬人。但凡同司馬倫為逆參預謀劃大事的人:張林被孫秀殺死;許超、士猗、孫弼、謝惔、殷渾與孫秀為王輿所殺;張衡、閭和、孫髦、高越從陽翟返回, 伏胤戰敗後回到洛陽, 都斬於東市;蔡璜在陽翟向齊王司馬冏投降, 回洛陽以後自殺;王輿因有功免於誅殺, 後來與東萊王司馬蕤謀劃殺司馬冏, 又伏法被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