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馬謖, 字幼常
|
生卒年:
|
190年-228年
|
籍貫:
|
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
|
所屬:
|
蜀, 侍中馬良之弟
|
官位:
|
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
生平:
|
馬謖, 字幼常, 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 是蜀漢侍中馬良的弟弟。馬謖一共兄弟五人, 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馬謖兄弟都有才華和名氣, 並稱為“馬氏五常”。
馬謖最初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地, 先後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馬謖才氣器量超過常人, 喜好議論軍事謀略, 丞相諸葛亮對他深為器重。劉備臨終之時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 超過實際才能, 不可委任大事, 您要對他多加考察。”諸葛亮還認為不是這樣, 讓馬謖擔任參軍, 時常接見一起談論軍事謀略, 從白天直到黑夜。
亮納其謀
建興三年(225年), 諸葛亮率軍討伐雍闓, 馬謖送行數十里。諸葛亮說:“雖然我們一起謀劃此事多年, 今天請你再一次提出好計劃。”馬謖說:“南中依恃地形險要和路途遙遠, 叛亂不服已經很久。即使我們今天將其擊潰, 明天他們還要反叛。目前您正準備集中全國的力量北伐, 以對付強賊, 叛匪知道國家內部空虛, 就會加速反叛。如果將他們全部殺光以除後患, 既不是仁厚者所為, 也不可能在短期內辦到。用兵作戰的原則, 以攻心為上, 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 以短兵相接為下, 望您能使其真心歸服。”諸葛亮便採納了馬謖的建議。不久, 諸葛亮斬殺雍闓, 並依照馬謖之言赦免孟獲, 以使南中人心歸服。
街亭大敗
建興六年(228年), 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國。諸葛亮命令趙雲、鄧芝作為疑軍, 佔據箕谷(今陝西漢中北),
自己親自率領十萬大軍, 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今在甘肅境內)。當時有久經戰場的老將魏延、吳壹等,
議論者都說應該以這些人為先鋒, 而諸葛亮違背眾人意見提拔馬謖, 任命馬謖為先鋒, 統領各軍前行。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漢來伐後, 派大將張郃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今甘肅秦安東北)阻擋馬謖。由於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 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南山上, 部隊分置調度混亂, 馬謖的先鋒王平連續多次勸諫馬謖, 馬謖不採納他的計謀。而且馬謖仗恃南山的地勢, 不在山下據守城邑。張郃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 發動進攻並大敗馬謖, 馬謖的士兵敗逃四散。諸葛亮進軍沒有落腳據點, 只得攻取西縣百姓一千多家回到漢中。
結局疑雲
對於馬謖的結局, 《三國志》中卻有三種截然不同的記載。
《三國志•蜀書•向朗傳》的記載是“謖逃亡, 朗知情不舉, 亮恨之, 免官還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顯, 就是街亭之戰後, 馬謖並未投案自首, 而是畏罪潛逃, 而向朗知情不報, 被諸葛亮免去官職。基於此種說法, 民間產生了很多相關的傳說, 比如在姜維傳的設定中, 馬謖潛逃後改名寧隨, 並在諸葛亮病逝後重新為蜀漢效力。
《三國志•蜀書•馬良傳》則記載, “謖下獄物故, 亮為之流涕”。即馬謖在獄中病故。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記載則和《三國演義》中的說法相同:“亮拔西縣千餘家, 還於漢中, 戮謖以謝眾”。即諸葛亮下令處斬了馬謖。
三種說法都出自原作者陳壽。同一個作者、同一部史書中對同一個人的記載出現三種截然不同的情況, 史書中確實為之罕見。
不過近年來有部分學者提出了能夠解釋這一疑雲的觀點。據《三國志•蜀書•馬良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中的記載, 馬謖臨死前曾寫信給諸葛亮,
說“明公視謖猶子, 謖視明公猶父, 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 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 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後諸葛亮待其遺孤如同己出。如果此記載屬實, 可證明馬謖死前未曾有機會再與諸葛亮謀面, 否則也無必要寫這麼一封信。而據《三國志•蜀書•王平傳》中的記載, “丞相亮即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 可見諸葛亮確實曾下達處死馬謖的命令。基於以上證據, 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馬謖在街亭舉動違規, 不遵諸葛亮的指示, 以致最後慘敗而歸, 無奈之下大軍退回漢中。馬謖是深知自己失敗後果的嚴重性的, 因此便畏罪潛逃, 而身為丞相長史的向朗礙於情面或出於愛才之心, 知情不報, 事泄後導致他也在家賦閒達二十年之久。馬謖最終被緝拿歸案, 並被諸葛亮處以極刑, 然而還未及行刑, 馬謖便於獄中病故了。這種觀點可以將三種不同的說法統一起來。
馬謖死後, 諸葛亮親自前往弔喪, 為他痛哭流涕, 安撫他的子女, 如同平素一樣恩待他們。馬謖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
家庭:
|
馬仲常, 馬謖次兄。
馬叔常, 馬謖三兄。
馬良, 馬謖四兄, 官至侍中。
|
參考:
|
《三國志》
《資治通鑑•卷七十•卷七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