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


姓名:
諸葛恪, 字元遜
生卒年:
203年-253
籍貫:
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
所屬:
, 諸葛瑾長子。
官位:
歷任丹陽太守、威北將軍等職, 後任大將軍, 太傅, 封丞相、晉爵陽都侯。

生平:
諸葛恪身長七尺六寸, 少鬚眉, 折頞廣額, 大口高聲。成年後, 即拜騎都尉, 與顧譚、張休等人向太子孫登待講道藝, 並為賓友, 為左輔都尉。
黃武元年(222年), 諸葛恪弱冠后即被拜為騎都尉, 與顧譚、張休等人隨侍太子孫登講論道藝, 成了太子的賓友。後來, 諸葛恪又從中庶子轉任左輔都尉。一次, 孫權見到諸葛恪, 問他:“你的父親和你的叔父(指諸葛亮)誰更優秀?”諸葛恪應聲回答:“我的父親更優秀。”孫權問他原因, 諸葛恪說: “我的父親知道應該服侍誰, 而叔父不知, 所以我的父親更優秀。”孫權聽罷大笑。後來蜀國有使者到來, 群臣集會。孫權對蜀國使者說:“這個諸葛恪很喜歡騎馬, 回去告訴諸葛丞相, 為他的侄子選一匹好馬送來。”諸葛恪當即跪在孫權面前拜謝, 孫權感到奇怪, 問他:“馬還沒有到為何就當面稱謝呢?”諸葛恪說:“蜀國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馬厩, 如今有了旨意, 好馬就一定能送到, 我如何敢不謝呢?”這類表現諸葛恪才思敏捷、善於應對的事還有很多。孫權覺得他不同凡響, 想考察他的能力, 任命他為代理節度, 接替去世的徐詳掌管部隊的糧食供應, 但這個工作往來文書繁瑣, 他不太喜歡。諸葛亮聽說諸葛恪代替了徐詳,寫信給陸遜說:“家兄(指諸葛瑾)年紀大了, 而諸葛恪性格疏漏, 現在他主管糧食供應, 糧穀是軍中最要緊的東西, 我雖然在遠處, 也暗地感到不安。請足下特別為我轉告至尊。”陸遜告訴孫權, 孫權立即轉讓諸葛恪領兵。
平定山越
諸葛恪曾多次要求自己領兵平定居於丹陽山上的山越人, 諸葛恪認為丹陽山勢險峻, 民風果敢剛勁, 以前雖也在那裡徵發過兵眾, 但徵的不過是邊緣縣分的平民,很少有深遠腹地的人。想去把那裡的兵員全部調發出來, 並說, 只要三年, 就可徵得甲士四萬人。朝中官員議論紛紛, 都認為丹陽地勢險阻, 地形四通八達, 那裡的百姓自製兵器, 崇尚習武, 出山就為強盜, 朝廷出兵征討就躲回山中不見踪影, 自漢朝以來就無法管制, 當時的人皆認為不太可能, 連父親諸葛瑾亦認為不會成功, 更說:“恪兒不會使諸葛家興盛, 反而會令家族遭受災禍。”
嘉禾三年(234年), 由於諸葛恪堅稱他必會成功, 於是孫權提拔諸葛恪為撫越將軍, 領丹陽太守, 撥給他手執棨戟的騎兵三百人, 授官儀式完畢後, 孫權還特意命令擺好儀仗, 興作鼓吹, 引導簇擁者他回家。諸葛恪到任後, 採用武力圍困與招撫並用的方針, 發放公文給四郡所轄屬縣的長官, 命令各郡嚴守疆界, 嚴肅法紀, 已歸順的山民, 一律設屯聚居。隨後, 調集各路將領, 派兵據守險要峪口, 修築圍困工事, 不與山越交兵, 又令士兵全部搶收田野成熟的稻穀。山越人新谷無收, 舊穀食盡, 因饑饉而被迫出山歸降。諸葛恪下令:“山民揚棄惡習, 接受教化, 應當安撫。遷到外縣的山民, 官府不得隨便懷疑, 加以拘禁。”山民周遺, 過去橫暴為惡, 如今困迫無路, 只好出山, 心仍存異志, 準備伺機為亂, 臼陽縣長胡伉知他心思, 把他綁送到郡府。諸葛恪認為胡伉違反了“不得拘禁山民”的教令, 將其斬首。山民聽說胡伉被殺經過, 知道官府只是想讓大家出山, 沒有別的意思, 於是大批山民扶老攜幼, 紛紛歸降。三年後, 諸葛恪先後收服山民達十萬餘人, 和預期的完全相同, 他將其中壯丁四萬餘人編入軍隊, 自己統領一萬人, 其餘的分給了其他各位將領。孫權嘉賞諸葛恪的功績, 派尚書僕射薛綜赴軍慰勞, 拜諸葛恪為威北將軍, 封都鄉侯。諸葛恪請求率兵在廬江皖口屯田。他到皖口後, 派輕兵襲擊舒縣, 俘獲該縣百姓, 然後回軍。諸葛恪還向遠處派遣偵察人員, 察看道路和險要關隘的形勢, 想要攻取壽春。孫權認為時機不成熟, 沒有同意。
受詔輔政
赤烏六年(243年), 魏將司馬懿欲攻諸葛恪, 孫權想發兵接應, 可望氣者說不利於出兵, 於是讓諸葛恪移守柴桑(今江西九江市)。
赤烏八年(245年), 諸葛恪得知丞相陸遜嫌棄自己, 便寫信給他(諸葛恪與陸遜書), 講述不能求全責備, 應以大局為重。不久, 丞相陸遜去世, 諸葛恪升為大將軍, 假節, 駐武昌, 並代替陸遜領荊州事。
赤烏十四年(251年), 孫權病臥在床, 而太子孫亮年紀還小, 討論可以託付的大臣, 群臣都屬意於諸葛恪, 孫權嫌棄諸葛恪剛愎自用的性格, 孫峻認為當今朝臣沒有比得上諸葛恪的, 堅持擔保他, 於是就徵諸葛恪來建業。後來將諸葛恪引進臥室內, 諸葛恪就在床下受詔, 孫權下詔道:吾病情沉重, 恐怕沒有再見的機會了, 所有事情都託付給你。 “諸葛恪悲泣道:”我們都深受皇恩, 會以死遵從詔書, 希望陛下不要擔心外面的事。 “孫權便命令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 中書令孫弘兼任太子少傅。將除了殺生大權以外的所有事情都託付給諸葛恪。
神鳳元年(252年), 孫權病危, 又召集諸葛恪、孫弘、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以及侍中孫峻處理身後事。第二天, 孫權去世。孫弘平時與諸葛恪不和, 害怕以後受制於他, 便封鎖孫權去世的消息, 想矯詔除掉他。諸葛恪聞知, 殺死孫弘, 發布孫權死訊, 為之治喪。孫亮即位後, 拜諸葛恪為太傅。諸葛恪為收取民心, 廣施德政, 取消監視官民情事的製度, 罷免耳目之官, 免掉拖欠的賦稅, 取消關稅。每一舉措, 都盡量給百姓以德澤實惠, 民眾無不高興。諸葛恪每次外出, 都有很多人引頸相望, 想一睹其風采。
東興大捷
同年, 諸葛恪在東興徵集人力, 重建以前未完成的大堤, 左右依山各築城一座。派留略、全端分守東、西兩城, 各帶兵千人, 自己則率兵返回建業。魏國認為吳軍入其疆土, 恥於受侮, 魏大將軍司馬師想藉孫權新亡, 吳國政局不穩之際乘機攻吳。十二月, 司馬師發兵攻南郡(今湖北荊沙)、武昌(今鄂州), 並令安東將軍司馬昭為監軍;征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率步騎七萬攻東興, 欲毀壞大堤。諸葛誕提議三路進軍伐吳, 由王昶、毋丘儉為誘敵各攻打南郡、武昌;諸葛誕與胡遵為主主力, 率兵七萬架浮橋攻東興。吳軍情告急, 諸葛恪親自率領四萬援軍到東興。並命冠軍將軍丁奉與呂據、留贊、唐諮等作前鋒, 攀山西進, 因山路狹窄而緩慢前進。丁奉親率三千人趕往, 下山後改坐舟楫順水而下, 兩日到達東興並佔據徐塘。因天降大雪, 胡遵等人喝酒而毫無戒備。丁奉率本部人馬輕裝突襲魏軍營壘, 呂據等部也相繼到達。魏軍見狀便驚恐慌而逃, 因爭渡浮橋超載而斷, 落水及互相踐踏的死者皆有萬人, 魏將韓綜、樂安太守桓嘉先後遇溺, 毌丘儉、王昶等得知東興兵敗, 皆燒營退走, 並留下大批軍需物資, 被吳軍繳獲。吳主孫亮進封諸葛恪為陽都侯, 加封丞相、荊、揚州牧, 督中外諸軍事, 並賜金一百斤, 馬二百匹, 繒佈各萬匹。東興之戰獲勝後, 諸葛恪有輕敵之心。
新城兵敗
建興二年(253年)春, 諸葛恪又要出兵伐魏。大臣們認為國力不支, 軍士疲憊, 一致勸阻。諸葛恪不聽, 還特意寫了一篇文章來曉喻眾人。文中諸葛恪舉出古今事例, 認為天無二日, 民無二主, 不乘此時伐魏, 將留下長遠的遺憾。大臣們明知諸葛恪強詞奪理, 但形格勢禁, 一時無人敢再勸阻。丹楊太守聶友與諸葛恪素有交情, 寫信勸阻, 諸葛恪把自己寫的文章送給聶友, 並在後面題字說:“你說的雖然也有道理, 但沒有看到長遠大局, 仔細看看我的文章, 你就會明白了。”
同年三月, 諸葛恪不顧眾人反對, 徵發二十萬人伐魏。吳地百姓騷動, 諸葛恪開始失去民心。諸葛恪欲先到淮南炫耀武力, 驅略百姓。有部將勸他:“如今引軍深入, 敵人領地裡的百姓一定會逃走, 恐怕士兵辛苦而收穫很小, 不如停下來包圍新城。新城被圍困, 敵人的救兵一定會到來, 那時再設法進攻, 一定會有大的收穫。”諸葛恪採納了這個計謀, 於五月回軍包圍新城。魏牙門將張特率三千人拒守新城, 苦戰月餘, 士卒病亡戰死者過半。但吳兵仍不能攻克。諸葛恪督師強攻, 城池將陷。張特行緩兵之計, 向吳軍偽降, 乘夜修補城防工事, 繼續死守。吳軍士卒疲勞, 加上天熱和飲水等原因, 士卒們患腹泄、腳氣病的已經達半數以上, 死的傷的隨處可見。各營軍官所報病人數目越來越多。患疾者過半, 死傷慘重。諸葛恪認為軍官們說假話, 揚言要把他們殺掉, 於是誰也不敢再去匯報。諸葛恪自知攻魏失策, 又以攻城不下為恥, 怒形於色。將軍朱异提了點不同看法, 諸葛恪大怒, 立奪其兵權;都尉蔡林屢次獻策, 諸葛恪都不採納, 於是他策馬投魏。魏國知吳軍疲病, 於是命司馬孚、毌丘儉趁勢率軍急進, 合擊吳軍。諸葛恪被迫率兵撤退, 土卒受傷染病, 流落於道路, 有的倒地添溝, 有的被魏軍捕獲, 存亡忿痛, 大呼小叫, 而諸葛恪卻安然自若。諸葛恪率軍在江渚住了一個月, 後又想到潯陽去屯墾, 直等朝廷召他回去的詔書一封接一封地送來, 他才慢悠悠地領兵返回。從此, 百姓對諸葛恪大為失望, 怨恨的情緒產生。同年八月, 諸葛恪回到建業, 當即召來中書令孫嘿, 厲聲喝叱:“你們怎麼敢隨意濫發詔書?”孫嘿噤若寒蟬, 惶懼退出, 告病辭官。諸葛恪檢點名錄, 把自己出征後選曹奏准任命的各級官員, 一律罷免, 重新選任。此後, 諸葛恪愈治威嚴, 動不動就對人橫加責備, 覲見他的人, 個個屏息斂氣。他還改換宿衛人員, 用他親近的人來擔任, 並命令部隊整裝待發, 想進攻青州、徐州。
失敗受誅
孫峻想與諸葛恪爭權, 便利用諸葛恪為萬民所怨、眾口所嫌的機會, 說他想製造叛亂。同年十月, 孫峻和吳主孫亮定下計策, 置酒請諸葛恪赴宴。前一天晚上, 諸葛恪精神煩躁不安, 通宵不寐, 而且, 家中數有怪異, 因此內心疑慮。到要朝見時, 諸葛恪停車宮門之外, 逡巡未入。孫峻此時已在帷帳內埋伏了士兵, 擔心諸葛恪不按時進來, 事情敗露。於是, 出來迎著諸葛恪說:“假如您的身體不舒服, 可以以後再來朝見, 我去禀告陛下。”想以此來試探諸葛恪。諸葛恪說:“我會盡力進去朝見的。”這時, 散騎常侍張約、朱恩等偷偷寫條子給他, 上面寫著:“今日宴會佈置不同尋常, 恐怕會有變故。”諸葛恪看到後準備返回, 在大門處遇到太常滕胤。諸葛恪說:“我突然腹痛, 不能入見了。”滕胤不知孫峻的計劃, 對諸葛恪說:“陛下自從您回來就沒見到您, 今日設宴請您, 您已到了門口, 應當盡力入見。”諸葛恪猶豫了一會兒, 又返回去了, 帶劍上殿, 向吳主行禮入坐。侍者端上酒來, 諸葛恪遲疑不飲。孫峻說:“你的病未痊癒, 應當有經常服用的藥酒, 可自己取出來喝。”喝著自己帶來的酒, 諸葛恪的心情這才安定下來。酒過數巡, 吳主孫亮起身回內殿, 孫峻假託如廁, 脫掉長衣, 換上短裝, 出來厲聲喝道:“有詔捉拿諸葛恪!”諸葛恪驚起, 欲拔劍, 尚未出鞘, 而孫峻的刀已經接連砍下。張約從旁邊砍孫峻, 傷了他的左手, 孫峻也隨手砍斷了他的右臂。時衛士皆衝上殿來。孫峻說:“要殺的是諸葛恪, 如今他已經死了。”於是命令刀劍入鞘, 把宮殿打掃乾淨, 繼續飲酒。諸葛恪死時五十一歲。
諸葛恪長子為諸葛綽, 是騎都尉, 先前因與魯王串通獲罪, 被諸葛恪毒殺。次子諸葛竦, 為長水校尉;幼子諸葛建, 為步兵校尉, 聽說諸葛恪被殺, 車載其母而逃。孫峻派人於白都追殺了諸葛竦, 諸葛建欲北投魏國, 行數千里後, 被追兵所抓。諸葛恪被夷滅三族, 其外甥都鄉侯張震及常侍朱恩等都被殺。
早前已有童謠說:“諸葛恪, 蘆葦單衣篾鉤落, 於何相求成子合。”成子合反語是石子岡, 石子岡是埋葬死人的地方, 鉤落就是皮帶的飾物, 民間稱為“鉤絡帶”。諸葛恪果然被葦席裹身, 竹篾當鉤鉤在腰間, 拋尸在石子岡。臨淮人臧均上表收葬諸葛恪, 孫亮、孫峻聽從, 並吩咐下屬找諸葛恪屍體安葬。
家庭:
長輩
父親:諸葛瑾
叔父:諸葛亮、諸葛均
堂叔:諸葛誕
兄弟
諸葛融
子嗣
諸葛綽, 諸葛恪長子, 騎都尉, 因與魯王孫霸交往, 被諸葛恪以毒酒殺害。
諸葛竦, 長水校尉, 諸葛恪被殺後被孫峻手下劉承追殺, 於白都被殺。
諸葛建, 步兵校尉, 諸葛恪死後與母親向魏國逃走, 中途被逮捕, 被誅殺。
參考:
《三國志》
《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八•人事部十九•肥》
《建康實錄•卷三•吳中下•廢帝孫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