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


姓名:
諸葛亮, 字孔明, 號臥龍(也作伏龍)
生卒年:
181年-234108
籍貫:
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
所屬:
官位:
蜀漢丞相, 後封武鄉侯, 輔佐劉禪, 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實際領導者

生平: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於諸葛亮早逝, 諸葛亮與其弟諸葛均便由叔父諸葛玄撫養。後來漢廷選朱皓代諸葛玄職, 幸好諸葛玄與荊州牧劉表有舊交, 便帶諸葛亮同往依附。諸葛玄去世後, 諸葛亮和弟弟在南陽郡隱居晴耕雨讀。亮平日好唸梁父吟, 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的自評多不以為然, 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幹。
東漢末年, 天下大亂, 中原地區軍閥混戰, 士大夫大批來到荊州避戰。諸葛亮與當時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結交。黃承彥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 黃頭黑色, 而才堪相配。(聽聞你選擇妻子;我有一醜女兒, 黃頭髮、黑皮膚, 而才華堪相配於你。)」諸葛亮答應這門親事後, 立即迎娶黃氏。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為笑話, 鄉間有諺語為證:「莫作孔明擇婦, 正得阿承醜女。」
隆中定計
當時, 劉備依附於劉表, 屯兵於新野。劉備拜訪司馬徽求教世事。司馬徽說:「儒生俗士, 豈識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那些儒生乃見識淺俗之士, 豈會認識時勢事務?認識時勢事務者才能成為英俊豪傑。從此地中, 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亮又受徐庶推薦, 劉備希望徐庶引亮來見, 但徐庶卻建議:「此人可就見, 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此人可以去見, 不可以使他屈就致於此。將軍宜枉屈尊駕以顧望。)」
因此劉備遂親自拜訪諸葛亮, 去了三次才見到(史稱「三顧茅廬」)。劉備摒退別人, 問諸葛亮:
“漢室傾頹, 奸臣竊命, 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 欲信大義於天下, 而智術淺短, 遂用猖獗, 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 君謂計將安出?(漢室衰敗, 奸臣假借皇命做事, 皇上失去大權。我不自量德行與能力, 欲對天下伸展大義, 然而學識淺薄, 因此失敗至今。然則志向仍未中止, 先生說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忙?)”
諸葛亮遂向他陳述了三分天下之計, 分析了曹操不可取, 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 有機可乘, 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讚, 力邀諸葛亮相助, 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劉備常常和他議論, 關係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大感不悅, 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 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我有孔明, 就像魚得到水。但願諸位切莫再說。)」關羽、張飛等乃不再抱怨。
諸葛亮於208年時, 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
過江作說
當時, 劉表因妻家所影響, 對長子劉琦漸漸不悅。劉琦十分敬重諸葛亮, 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 但諸葛亮每每推辭, 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 用上屋抽梯的辦法, 迫使諸葛亮授以對策, 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 重耳在外而安乎?(您沒看到春秋時期申生留在國內而遇危險, 但重耳在外地而得安全嗎?)」劉琦明白他的意思, 正好江夏的黃祖被孫權討死, 劉琦便自薦為江夏太守, 出走江夏。
208年八月, 劉表病逝, 其二子劉琮繼位, 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 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 率軍隊和百姓南逃, 曹軍在當陽長阪坡​​追上劉軍, 徐庶之母被捉, 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劉備到達夏口, 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 諸葛亮主動請纓出使向孫權求救。到達柴桑後, 諸葛亮面見孫權, 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原抗衡, 不如早與之絕(如果能以吳、越的軍民與中原抗衡, 不如早日與曹操絕交)」, 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 何不按兵束甲, 北面而事之?(如果不能抵擋, 何不解除武裝, 向北方稱臣呢?)」孫權反問諸葛亮為何劉備不投降, 諸葛亮便抬高劉備身價, 說劉備有氣節, 絕不投降, 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 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 但卻也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 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兩萬人, 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 追劉備時, 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裏, 正是「強弩之末, 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 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 不是心服;最後肯定的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派出周瑜、程普、魯肅等人率三萬水軍, 與曹操開戰。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 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 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 劉備於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 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 駐於臨烝, 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 負責調整賦稅, 充實軍資。 211, 益州牧劉璋派軍議校尉法正並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蕩寇將軍關羽、討虜將軍張飛等鎮守荊州。至下年十二月, 劉備與劉璋決裂, 還攻成都、軍師龐統戰死。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 留關羽和馬良負責荊州防務, 並分兵平定各郡縣, 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214, 劉璋投降, 劉備入主益州。
勸主稱帝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並受任為軍師將軍, 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 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 為劉備足食足兵。漢中之戰時, 諸葛亮在成都替前​​線屢敗屢戰的劉備提供資援。關羽敗走麥城後, 為了劉禪的地位, 擔心以剛毅勇猛著稱的劉封, 在劉備薨逝之後後主劉禪會很難駕馭制禦, 獻計劉備以不發兵援救關羽為由殺害劉封。 220, 魏王曹丕篡位。 221, 群臣聽聞漢獻帝被害的消息, 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 劉備不答應, 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 於是劉備才答應。劉備稱帝後, 諸葛亮官拜丞相錄尚書事, 假節。同年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張飛被部下暗殺, 再領司隸校尉。
先主託孤
222年八月, 劉備在東徵孫吳, 有意圖奪回荊州和為關羽報仇, 失敗, 撤退至永安(詳見夷陵之戰)。諸葛亮反對東徵計畫, 主張與孫吳結盟對抗曹魏, 大嘆可惜法正逝去, 認為法正若在, 必能製止劉備東徵, 即使劉備東徵, 若有法正跟隨, 戰局也不至如此頹喪。 223年二月, 劉備病重, 召諸葛亮到永安, 與尚書令李嚴一起託付後事, 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國, 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 必定能夠安定國家, 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 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 你可以自取其位。)」諸葛亮涕泣說:「臣敢竭股肱之力, 效忠貞之節, 繼之以死!(臣必定竭盡自己所有力量, 報效忠貞之氣節, 繼續至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與丞相從事, 事之如父。」
延至四月, 劉備駕崩, 劉禪繼位, 封諸葛亮為武鄉侯, 開設相府辦公。不久, 再領益州牧, 政事上大小事務, 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 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 諸葛亮因國君甫逝, 先不發兵, 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南征北伐
225年春天, 諸葛亮率軍南征, 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 曲蓋一個, 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 虎賁60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 討伐雍闓丶高定和孟獲, 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 以攻心為主, 先打敗雍闓軍, 再打敗孟獲, 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以南中的豐富資源為國家提供軍用, 充實國庫, 同時訓練士兵, 準備北伐。
227年三月, 諸葛亮向劉禪上《出師表》, 表明心跡, 發兵沔陽, 準備北伐。 228年春天, 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漢中, 開始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戰果, 奪得武都陰平兩郡, 伏殺魏軍車騎將軍張郃, 大將王雙, 殲滅司馬懿精銳三千餘人, 使得後期司馬懿一直不敢與諸葛亮在正面戰場作戰。但是因為司馬懿成功的堅守戰略與運糧不繼, 未能成功奪取關中地區。
234年春, 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 悉大眾由斜穀出, 以木牛流馬運, 據武功五丈原, 與魏大都督司馬懿對渭南對峙。諸葛亮每每患糧不繼, 使己志不申, 是以分兵屯田, 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南河濱居民之間, 而百姓安堵, 軍無私焉。諸葛亮自至, 數次挑戰。司馬懿亦表固請戰。使衛尉辛毗持節以製之。薑維對諸葛亮說:「辛佐治仗節而到, 賊不復出矣。」諸葛亮曰:「彼本無戰情, 所以固請戰者, 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 君命有所不受, 苟能製吾, 豈千里而請戰邪!」諸葛亮使人至司馬懿處, 司馬懿問諸葛亮寢食及其事之煩簡, 不問戎事。諸葛亮使者對司馬懿說:「諸葛公夙興夜寐, 罰二十以上, 皆親攬焉;所噉食不至三升。」司馬懿說:「亮將死矣。」相持百餘日。八月, 諸葛亮患疾病重, 於軍中逝世, 享年五十四歲。楊儀整軍而出, 百姓奔相走告知司馬懿, 司馬懿追出。姜維令楊儀徉向司馬懿還而攻之, 司馬懿乃退, 不敢追趕。於是蜀軍結陣而去, 入穀然後發喪。司馬懿之退, 百姓為之諺稱:「死諸葛驚走生仲達。」或以告司馬懿, 司馬懿說:「吾能料生, 不便料死也。」(我能預料他活著的時候想做什麼, 不能預料他死後想做什麼。)
家庭:
祖先
諸葛豐, 漢元帝時任司隸校尉, 他以執法嚴格、性情剛直見稱。
父親
諸葛珪, 東漢末年為泰山郡丞。
兄弟姊妹
諸葛瑾, 諸葛亮之兄。東吳大將軍、左都護、豫州牧、宛陵侯。兄弟二人於公事皆不帶親屬感情。
諸葛均, 諸葛亮之弟。為蜀漢官吏, 官至長水校尉。
諸葛亮有兩位姊姊, 長姊嫁給襄陽望族蒯氏蒯祺二姊嫁給龐德公之子龐山民。
夫人
黃夫人, 名士黃承彥之女, 劉表的外甥女, 民間相傳名黃月英、黃綬、黃碩。
子女
諸葛喬, 本為兄長諸葛瑾次子, 後成為諸葛亮養子。官至翊武將軍, 早逝。
諸葛瞻, 諸葛亮長子。歷任騎都尉;羽林中郎將;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行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等職, 在魏滅蜀之戰中, 涪城一役中戰死。
孫子
諸葛攀, 諸葛喬之子。因諸葛恪被殺, 無嗣, 便回作諸葛瑾之後。
諸葛尚, 諸葛瞻長子。與父親諸葛瞻在涪城一役中戰死。
諸葛京, 諸葛瞻次子。 264, 與諸葛攀之子諸葛顯移居河東, 在晉朝仕官。根據裴松之《三國志注》, 諸葛京依著他的才能, 被任命為郿(今陝西眉縣)令, 而晉朝大臣山濤也稱讚過諸葛京為郿令時政績可稱, 應予拔擢。諸葛京最後官至江州刺史。
從父
諸葛玄, 本為豫章太守, 後投靠劉表, 照顧諸葛亮和諸葛均。
堂兄弟
諸葛誕, 三國時曹魏大臣和重要將領, 官至徵東大將軍, 後在壽春發動叛亂反抗司馬昭, 兵敗被殺。
其他
清朝張澍《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中還記載諸葛亮第三子諸葛懷、諸葛瞻第三子諸葛質及諸葛亮之女諸葛果, 但史學研究者張崇琛認為這些人物均屬虛構, 並不存在。
參考:
《三國志》
《襄陽耆舊記》
《諸葛忠武侯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