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張芝,
字伯英
|
生卒年:
|
?–192年
|
籍貫:
|
敦煌淵泉人(今甘肅酒泉市瓜州縣四道溝老城一帶)人
|
所屬:
|
創今草,
被譽為“草聖”
|
官位:
|
|
生平:
|
張芝,
生年不詳, 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 瓜州縣淵泉鎮(今甘肅酒泉市瓜州縣四道溝老城一帶)人, 字伯英。勤學好古, 淡於仕進。朝廷以有道徵不就, 時人尊稱自為“張有道”。善章草, 後脫去舊習, 省減章草點畫、波桀, 成為“今草”, 張懷瓘《書斷》卷中列張之章草、草書為神品, 曰:“尤善章草書, 生諸杜度、崔璦。龍豹變, 青出於藍。又創於今草, 天縱穎異, 率意超曠, 無惜事非。若清澗長源, 流而無限, 縈迴崖谷, 任於造化”;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 因而變之, 以成今草, 轉精其妙。字之體勢, 一筆而成, 偶有不連, 而血脈不斷, 及其連者, 氣脈通於隔行”, 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聖”。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 惟推鐘(繇)、張(芝)兩家, 認為其餘不足觀。韋誕、索靖、王羲之父子、張旭、懷素之草法,
均源於伯英。羊欣雲:“張芝、皇象、鍾繇、索靖,
時號“書聖”, 然張勁骨豐肌, 德冠諸賢之首, 斯為當矣”。
“書聖”王羲之最推崇的前輩書家有兩個:一個是曹魏的鍾繇,
一人是東漢的張芝。他說:“吾書比之鐘、張,
鐘當抗行, 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 池水盡墨, 假令餘耽之若此, 未必謝之。”(見孫過庭《書譜》)“耽”, 是沉迷, 特別愛好的意思。連王羲之都自嘆弗如, 可見張芝對書法的熱愛程度。
|
家庭:
|
兄弟:張猛、張昶
|
參考:
|
《三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