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張昭,
字子布
|
生卒年:
|
156年-236年
|
籍貫:
|
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
所屬:
|
吳,
和張紘一起合稱“二張”
|
官位:
|
官至绥远将军,
封由拳侯。後改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
改封娄侯。諡“文”。
|
生平:
|
張昭年少時便好學,
擅長隸書, 隨白侯子安學習《左氏春秋》, 與瑯琊人趙昱、東海人王朗一道聞名又互為友好。張昭成年後曾被舉薦為孝廉,
但他推辭沒有接受, 與王朗一起討論以往君王避諱之事(《宜為舊君諱論》), 徐州的才士陳琳等對他頗為稱賞。徐州刺史陶謙慕名察舉他為茂才,
被張昭拒絕。陶謙認為張昭輕視他,
因此將張昭監禁。後經好友趙昱援救才被釋放。即使這樣,
在陶謙病逝後, 張昭還是為他寫了悼文(《徐州刺史陶謙哀辭》)。
舉輔孫氏
東漢末年,
中原動亂, 張昭隨其他難民逃到江南, 受到割據江南的孫策的重用, 官拜長史和撫軍中郎將。孫策對張昭極為禮遇, 曾同他一道登堂拜見張昭的母親, 像同輩的密友一樣。孫策的領地上幾乎所有重要的事務都由張昭經手,
他為孫策打平江東做出了很大貢獻。因而他深受北方士大夫的敬重,
在他們的書信中多有稱讚張昭的言辭。對此,
孫策非但沒有猜疑, 反而瀟灑地說:“當年管仲為齊國國相, 齊桓公開口仲父、閉口仲父, 而他則稱霸諸侯為天下所尊崇。如今子佈賢明, 我能重用, 他的功名難道不為我所有嗎?”這足可看出張昭在孫策心中的地位如同管仲在齊桓公心中的地位一樣重要。當時,
荊州牧劉表想要親自寫信給孫策,
寫完後先給名士禰衡看,
禰衡看完後譏笑劉表, 說道:“像這樣是想要讓孫策帳下的孩童讀嗎, 還是想要讓張子佈看到?”
由此可見, 就連一向狂傲的禰衡, 都認同張昭的才華。
建安五年(200年), 孫策遇刺重傷, 臨終前將弟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孫策囑咐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
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
緩步西歸, 亦無所慮。” 當時孫權年少, 孫權之母吳夫人擔心他不能成事, 便引見張昭及大將董襲等人, 詢間江東能否保得住, 董襲回答說:“江東地理形勢, 有山川險阻可以憑固, 而討逆將軍為賢明的州牧, 對百姓有過恩德。討虜將軍承襲基業, 上下齊心聽令效力, 張昭秉政掌管大事, 我董襲等人做為爪牙, 這正是據有地利、人和的時候, 絕無甚麼可憂慮的! ”孫策去世後, 張昭即向朝廷上表, 又給各屬縣發公文, 對江東的內外將校則令他們各守其職。當時孫權非常悲傷, 張昭勸孫權說:“作為繼承人, 重要的是能繼承先輩的遺業, 使它昌大興隆, 以建立偉大的功業。如今天下動盪不安, 盜賊占山蜂起, 孝廉你怎麼能臥床哀傷, 與常人那樣去放縱個人的感情呢?”他親自扶孫權上馬, 列兵而出, 然後眾人才服從了孫權。在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 因根基未穩, 導致一些不服的人勾結在一起, 謀圖造反。而張昭輔佐孫權安撫百姓, 地方的長吏及羈旅之人, 也得到重用而安定下來。孫權每次出征, 都留張昭鎮守後方, 總領府署的事務。後來黃巾餘黨起兵, 張昭率軍將其討平。孫權徵合肥時, 命張昭另外率部攻討匡琦。又命張昭督統諸將, 攻破豫章賊帥周鳳等人於南城。張昭自此以後就很少領兵, 經常在孫權左右任謀臣。孫權因為張昭是舊臣, 因此格外厚待。依然任其為長史。張昭在孫權面前敢於說出自己的意見,
往往指責孫權做得不對的地方,
對於孫權有良性的作用。
建安十二年(207年), 原江夏太守黃祖的部將甘寧投奔孫權後, 立即向孫權獻上討伐黃祖的計策, 當時張昭在座, 對甘寧的意見不以為然。他說:“江東自身危急, 如果軍隊真的西征, 恐怕必然導致國內大亂。”甘寧不客氣地反駁:“國家將蕭何那樣的重任交給閣下,
而您卻留守擔心出亂子,
用什麼來追慕古人呢?”孫權見二人爭執,
就舉杯向甘寧勸酒, 並說:“興霸, 今年即出征西進, 如同這杯酒, 我決定把它拜託給你了。你儘管勉力提出作戰方略, 使我們一定能打敗黃祖, 如此就是你立了大功, 何必計較張長史的話呢?”
力主言和
建安十三年(208年), 赤壁之戰爆發前夕, 當時曹操寫信給孫權。孫權把書信給部屬們看, 眾人無不驚惶失色。張昭等人說:“曹操是豺狼虎豹, 挾持天子以征討四方, 動輒以朝廷的名義來發布命令。今天我們如果進行抗拒, 就更顯得名不正而言不順。況且將軍可以抵抗曹操的, 是依靠長江天險。現在, 曹操佔有荊州的土地, 劉表所訓練的水軍, 包括數以千計的蒙衝戰船, 已由曹操接管, 曹操計全部船隻沿長江而下, 再加上步兵, 水陸並進。這樣, 長江天險已由曹操與我們共有, 而雙方勢力的眾寡又不能相提並論。因此, 依我們的愚見, 最好是迎接曹操, 投降朝廷。”但在主戰的周瑜、魯肅等人的勸說下, 孫權與劉備聯合, 反倒擊退了曹操大軍。同年十二月, 孫權親自率軍包圍合肥, 派張昭率軍攻打九江郡所屬的當塗, 但未能攻克。
江東之望
建安十四年(209年), 劉備表奏孫權為車騎將軍, 張昭任軍師。孫權每次打獵, 經常騎馬射虎, 老虎常常往前撲到馬鞍上。張昭因此改變臉色上前說道:“您用什麼抵擋它?為人君者,
應該能駕御英雄, 驅使群賢, 豈能馳逐於原野, 驍勇於猛獸?如果一旦有個好歹, 不怕被天下恥笑?”孫權向張昭道歉道:“年少慮事不遠, 此事有愧于您。”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 於是做射虎車, 車中不設蓋, 有一人駕駛, 自己在裡面射獸。當時有脫群的野獸撲向他的車, 但孫權每次都親手搏鬥以此為樂。張昭儘管苦諫, 孫權卻常笑而不答。
建安十七年(212年), 司空軍謀祭酒阮瑀在《為曹公(曹操)與孫權書》中寫道:“若能內取子佈,
外擊劉備, 以效赤心, 用複前好, 則江表之任, 長以相付, 高位重爵, 坦然可觀。”當時周瑜已去世, 而劉備已入蜀, 曹操臨濡須。此時作為曹操的喉舌阮瑀就寫了這個笑裡藏刀拉攏孫權的信,
可是這信裡要孫權除掉的兩個人,
一為劉備, 另一個就是張昭。
黃初二年(221年), 魏文帝曹丕遣使者邢貞封孫權為吳王。刑貞入門, 不下車。張昭對邢貞說道:“禮節沒有不恭敬的, 故此法律也沒有不施行這一點。而你膽敢妄自尊大, 難道是認為江東勢弱, 連一把用來執法行刑的小刀也沒有嗎?”邢貞慌忙下車。之後, 張昭被任命為綏遠將軍, 封由拳侯。不久, 張昭又與孫邵、滕胤、鄭禮等人, 根據周朝、漢朝的製度, 撰定了臨朝的典禮。後來, 孫權再次遣使稱臣於魏時, 提到要派張昭與孫邵隨其子孫登一同入侍為質, 曹丕因此相信了孫權。由此可見, 張昭即使在赤壁之戰後, 不管從聲望地位等多方面還是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孫權在武昌時在釣台飲酒大醉,
讓人用水灑向群臣說:“今日酣飲,
只有醉後落入水中, 才能停止。”張昭正色不言, 外出坐於車中。孫權遣人呼張昭還, 對他說:“大家一起高興, 您又何必發怒?”張昭回答:“以前紂王作糟丘酒池一夜宴飲, 當時也以為只是高興而已, 不認為有什麼不對。”孫權默然而感到慚愧, 於是罷酒。然而, 當孫權設立丞相時, 很多人提名張昭來擔任, 可孫權推託說:“現在事多, 丞相責任很重, 這不是優崇他的舉措。”於是任命孫邵任丞相。孫邵去世後, 大家又提出讓張昭擔任丞相, 孫權這才說出一部分的真實原因:“孤怎麼是對子佈吝嗇呢, 只是考慮到丞相的事務繁雜, 而他性情剛烈, 他的話要是沒有被聽從採納, 就會產生怨忿詰難, 這對他並無益處。”於是任命顧雍為丞相。
黃龍元年(229年), 孫權稱帝, 大會百官, 歸功於周瑜。張昭舉杯想要褒贊功德, 未但還沒說, 孫權就說:“如果聽從張公您的話, 現在已經要乞討食物了。”張昭非常慚愧, 伏在地上流汗(《三國志集解》引王懋竑說認為孫權一向敬畏張昭,
不大可能會這樣說, 而張昭性格剛直, 也不會因為一句話就伏地流汗;但盧弼對王懋竑說持反對態度)。
老而彌辣
不久,
張昭稱老退位, 上交了自己統領的部屬, 被改拜為輔吳將軍, 地位僅次於三公(丞相), 改封婁侯, 食邑萬戶。他退居無事後為《左傳》和《論語》寫註解。張昭每次朝見,
都辭氣壯厲, 義形於色, 曾經因為直言逆旨, 而不進見。後來蜀漢的使者抵達, 稱讚本國的德業, 群臣中竟沒有一人能讓他屈服, 孫權嘆息道:“如果張公在坐的話, 他不屈服也會意撓, 怎麼還能自誇呢!”隔日, 派使者勞問, 想要請見張昭。張昭到達後, 避席道歉, 孫權跪著阻止。張昭坐定後, 仰頭說道:“當初太后(指孫堅吳夫人)、桓王(指孫策)不把老臣交給陛下,
而把陛下交給老臣, 所以臣思盡臣節想要報答厚恩, 但臣見識思慮淺短, 違逆陛下聖明的意旨, 自己認為死後必將屍骸永遠丟棄在溝壑中, 不料又蒙召見, 得以報效陛下於朝廷。然而臣這顆愚暗的心用來服事國家, 志在忠貞不移, 死而後已。假如說要臣改變思想, 以求得世間的尊榮和陛下的歡心, 這一點為臣是絕對做不到的!”孫權為此向他道歉
嘉禾元年(232年)十月, 曹魏遼東太守公孫淵在遼東反魏, 向孫吳稱臣以為外應。張昭勸諫道:“公孫淵背叛魏國而懼怕其征討,
所以才遠來求援, 這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孫淵改變意圖, 想要自我表白於魏, 那兩位使者就回不來, 這難道不會讓天下取笑嗎?”孫權與其反覆爭辯, 張昭勸諫之意越來越懇切。孫權不能忍受, 抓著刀憤怒地說:“吳國的士人入宮就拜朕, 出宮則拜您, 朕對您的敬重, 已經到了極點了, 但您數次在眾人中折辱朕,朕害怕自己失手傷害您。”張昭注視孫權良久, 方才說道:“臣雖然知道自己的話不會被聽從, 但每次想要竭盡愚忠的原因, 是因為當初太后臨終的時候, 呼喚老臣在床下, 遺詔顧命的話如今還在耳旁啊!”說完後涕泣橫流。孫權也擲刀於地,
與張昭相對而泣。但孫權還是遣使前往遼東,
張昭憤恨自己的話不被採納,
於是退居不朝, 孫權在盛怒之下, 命令用土封住張昭的家門, 來表示他永遠不必出門了。張昭也用土從門內將門堵住, 以表示他也永遠不打算出門了。結果公孫淵出賣孫吳, 殺了孫權派到遼東去的使者張彌和許晏。這時孫權才感到後悔, 數次派人請張昭上朝無果, 但又不願道歉示弱, 於是下令用火燒張昭的家門, 以此逼他出門。但這方法也沒嚇倒張昭, 因此孫權只好又下令將火又撲熄。最后孫權在張昭家門前久站不去,
張昭才在兒子的攙扶下,
出門與孫權和解。
簡樸入葬
嘉禾五年(236年)三月(《建康實錄》作七月), 張昭去世, 享年八十一歲。他遺令喪事從簡, 入棺材都沒有更換衣服。孫權身著素服前往弔唁, 諡號“文”, 以太牢禮儀祭祀(《建康實錄》作“文成”)。張昭長子張承已因功封都鄉侯,
因而由次子張休世襲婁侯爵位。
|
家庭:
|
長子:
張承, 字仲嗣。官至濡須都督、奮威將軍, 封都鄉侯。死後諡定侯。
次子:
張休, 字叔嗣。官至揚武將軍, 襲父張昭爵婁侯。
侄子:
張奮, 官至半州都督, 封樂鄉亭侯。
孫
張震,
諸葛恪外甥。襲父張承爵都鄉侯。後與諸葛恪一同被誅,
夷滅三族。
張妃,
嫁孫權三子孫和。
張氏,
嫁陸遜次子陸抗。
曾孫
張闓,
字敬緒, 東晉大臣, 官至金紫光祿大夫, 封宜陽伯。
|
參考:
|
《三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