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


姓名:
王粲, 字仲宣
生卒年:
177—217217
籍貫:
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人
所屬:
初依靠劉表客居荊州, 後歸曹操, “建安七子”之一
官位:
歸曹後賜爵關內侯, 後任侍中。


生平:
王粲出身於名門望族, 他的曾祖父王龔, 在漢順帝時任太尉;祖父王暢, 在漢靈帝時任司空, 是當時的名士。二人都曾位列三公。王粲的父親王謙, 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
初平二年(191年), 漢獻帝被董卓控制, 西遷至長安, 王粲也隨同前往。當時的著名學者、左中郎將蔡邕一見到王粲, 就覺得他是個奇才。當時蔡邕的才學天下聞名, 受到滿朝官員的敬重, 蔡邕府第前經常是車馬填巷, 他家的客廳也常賓客滿坐。一天, 蔡邕聽說王粲在門外求見, 便急忙出迎, 連鞋子穿倒了也顧不上。王粲一進門, 因為他年紀小, 身材又矮, 滿屋的人都感到很吃驚。蔡邕說:“這位是司空王公(王暢)的孫子王粲, 他確實是奇才, 讓我自愧不如。我家裡收藏的書籍文章, 應該全部送給他。”
懷才不遇
初平四年(193年), 十七歲的王粲受司徒徵辟, 又被召為黃門侍郎。王粲因為長安局勢混亂, 沒有赴任。不久, 他到荊州去投靠自己的同鄉、荊州牧劉表。劉表見他狀貌不揚, 身體孱弱, 又不拘小節, 所以不太看重他。
建安三年(198年), 長沙太守張羨聽從桓階建議, 舉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兵背叛劉表, 劉表發兵討伐。為了宣傳這次出征, 就由王粲執筆寫了一篇《三輔論》, 以示師出有名。其中寫道:“長沙不軌, 敢作亂違, 我牧睹其然, 乃赫爾發憤, 且上徵下戰, 去暴舉順。”申明用兵乃是為了“去暴舉順”。
建安七年(202年), 在官渡之戰後兩年, 袁紹病死, 他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兄弟鬩牆。劉表為了勸和, 讓王粲起草了《為劉荊州諫袁譚書》和《為劉荊州與袁尚書》。書中勸解袁氏兄弟毋作鬩牆之鬥, 應當聯合禦侮, 既曉之以理, 又動之以情, 甚有文彩, 張溥在《王侍中集題辭》評價兩文“詞章縱橫”。
歸附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 劉表病死後, 王粲力勸劉表的兒子劉琮歸附曹操。荊州平定後, 曹操任命他為丞相掾, 賜王粲爵關內侯。一次, 曹操在漢水邊設宴款待百官, 王粲給曹操敬酒說:“當今袁紹崛起河北, 倚仗兵多將廣, 志在奪取天下, 但雖愛惜賢才卻不能重用, 因此那些奇士終歸離他而去。劉錶盤踞荊楚, 從容不迫, 坐觀時變, 自以為可以仿效周文王。那些避難到荊州來的賢士, 都是海內的俊傑, 可劉表卻不善於任用他們, 結果當國家危難之際卻無人輔佐他。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時候, 下車伊始就忙著整頓冀州的軍隊, 收錄當地的豪傑各盡其用, 因此能稱雄天下。等到平定了江、漢, 又徵召這一帶的賢才各居其位, 使天下歸心, 望風歸附, 文武並用, 英雄盡力, 這些都是夏、商、週三代開國國君才能做到的事情啊!”後來, 王粲又被調任軍謀祭酒。
魏王侍中
建安十八年(213年), 魏王國建立以後, 王粲與和洽、衛覬、杜襲一同被任命為侍中, 王粲因博學多識, 總能做到對答如流。當時舊禮儀制度廢弛殆盡, 需要重新制定, 王粲與衛覬等負責除舊佈新, 制定新的典章。據《決疑要注》記載:漢末喪亂時, 玉佩斷絕消失。而王粲認得舊佩, 才重新作之。西晉時的玉佩, 都是受法於王粲。
在曹操幕府, 王粲不但受到賞識和重用, 而且他同曹丕、曹植的關係也相當密切, 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曹丕、曹植非常尊重王粲, 他們之間經常有詩賦往還。
據《典略》記載;王粲才高, 擅應機辯論。當時, 鍾繇、王朗等儘管都在魏王國任卿相之職, 但一到朝廷奏議, 都停筆措手不及。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 王粲隨曹操南征孫權。
驢鳴悼亡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正月二十四日(217日), 王粲在返回鄴城途中病逝, 時年四十一歲。當時的曹丕還是世子, 親率眾文士為其送葬。為了寄託對王粲的眷戀之情, 曹丕對王粲的生前好友們說:“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 讓我們學一次驢叫, 為他送行吧!”於是, 一片驢鳴之聲響起。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葬禮之後, 曹植又作《王仲宣誄》, 可見二人其交情確實非同尋常。
家庭:
曾祖
王龔, 字伯宗, 官至太尉。
祖父
王暢, 字叔茂, 官至司空。
父親
王謙, 官至大將軍何進的長史。
兒子
王粲有二子, 受魏諷謀反案牽連, 都被曹丕誅殺。
從孫
王宏, 字正宗, 在西晉官至大司農、司隸校尉、尚書, 卒贈太常。
參考:
《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