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肅


姓名:
王肅, 字子雍
生卒年:
195—256
籍貫:
東海郡郯縣(今山東臨沂市郯城西南)人
所屬:
, 王朗之子, 著名經學家
官位:
任散騎黃門侍郎, 襲封蘭陵侯。任散騎常侍, 又兼秘書監及崇文觀祭酒等, 後再遷中領軍, 加散騎常侍。去世後追贈衛將軍, 諡號景侯


生平:
王肅是王朗的長子, 出身於會稽郡(治今江蘇蘇州)。他十八歲時, 跟從大儒宋忠學習《太玄》, 還為《太玄》做註解。
黃初(220年—226年)年間, 王肅任散騎黃門侍郎。
太和二年(228年), 王朗去世, 王肅世襲其蘭陵侯爵位。
太和三年(229年), 升任散騎常侍。
屢議朝政
太和四年(230年), 大司馬曹真率軍伐蜀漢, 王肅上疏勸阻, 正逢秋雨連綿, 棧道斷絕, 加上太尉華歆也上疏諫止, 曹真等於是撤軍。王肅又上疏說:“應該遵循舊禮, 為已經去世的大臣發喪, 並向宗廟進獻果品。”這些事都得以施行。王肅又上疏陳述為政之本, 認為應該裁撤、合併多餘的官員, 減少不急需的俸祿, 停止不必要的費用, 又建議恢復古代五日一朝的製度。
青龍二年(234年), 山陽公劉協去世, 王肅上疏認為應該給其“皇”的諡號, 魏明帝沒有同意, 追諡其為漢孝獻皇帝。王肅後來以散騎常侍身份兼任秘書監及崇文觀祭酒。
景初(237年—239年)年間, 明帝大修宮室, 使得百姓負擔沉重, 無法專心從事農業生產, 而服役沒有期限, 刑罰過於隨意。王肅上書勸諫明帝, 又認為可以擯棄在鳥獸上花費的那些糧草人力。
明帝還曾與王肅討論東漢白馬令李雲給漢桓帝的上疏, 王肅認為李雲的言辭雖然有些偏激, 但漢桓帝殺李雲也是不寬容的表現, 並不正確。還談及司馬遷, 明帝認為司馬遷受宮刑後心懷怨恨寫《史記》詆毀漢武帝, 而王肅認為司馬遷是良史之才, 是漢武帝自己看完漢景帝和自己的本紀後深懷怨恨, 而不是司馬遷。
歷職內外
正始元年(240年), 王肅出任廣平太守。後因公事被徵還, 任議郎。不久, 轉任侍中, 又遷任太常。當時大將軍曹爽專權, 重用何晏、鄧颺等。王肅曾與太尉蔣濟、大司農桓範談論到時政, 王肅嚴肅的說:“這些人(指何晏等)與弘恭、石顯是同類, 還值得稱道嗎?”曹爽聽說後, 就告戒何晏人等說:“你們都應該謹慎些!公卿們已經把你們比作前代的惡人了。”王肅後來因為祭祀宗廟時有誤被罷免, 後任光祿勳。
嘉平四年(252年), 當時有兩條一尺長的魚, 躍上武庫的屋頂, 很多人認為這是吉祥的徵兆。王肅說:“魚應該生活在水中, 現在卻在屋頂上, 這是有甲麟的動物失去他們賴以生存的地方。難道是戍邊將領要有失敗的事故嗎?”不久, 果然有東關之戰的失敗。後改任河南尹。
攻心為上
嘉平六年(254年), 司馬師廢曹芳, 以王肅持節兼任太常, 護送法駕在元城迎接高貴鄉公曹髦。同年, 有一股白氣穿過天空, 司馬師向王肅詢問發生這一現象的緣故, 王肅回答說:“這是蚩尤的旗, 東南方將會有叛亂。您如果親身安撫百姓, 那天下就會安定歸服, 那叛亂就會先滅亡。”
正元二年(255年)春, 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舉兵叛亂, 司馬師問計於王肅, 王肅認為淮南將士的家屬都在內地, 所以只要迅速派兵阻擋他們前進, 就能使其軍隊土崩瓦解。司馬師採用了王肅的計策, 最終擊敗了毌丘儉和文欽, 平定了叛亂。
王肅後來遷任中領軍, 加領散騎常侍, 增加食邑三百戶, 加上從前的共有二千二百戶。
卒後哀榮
甘露元年(256年), 王肅去世, 終年六十二歲。他的門生有數百人為其送葬。朝廷追贈衛將軍, 諡號景侯。由其子王惲世襲蘭陵侯爵位, 王惲去世後, 無子, 封國因世襲斷絕被撤銷。
景元四年(263年), 朝廷又封王肅子王恂為蘭陵侯。
咸熙元年(264年), 開建五等爵制, 因為王肅在前朝功勳卓著, 於是改封王恂為丞縣子。
家庭:
父母
王朗, 封蘭陵侯, 官至司徒, 卒諡曰成。
楊氏, 後被追封為鄉君。
妻子
羊氏, 西晉時追贈平陽靖君。
夏侯氏, 晉武帝時追贈為滎陽鄉君。
子女
女兒
王元姬, 西晉文明皇后, 嫁晉文帝司馬昭。
王氏, 南陽太守蒯欽之妻, 有一女蒯氏為司馬炎姨妹, 嫁伏波將軍孫秀。
兒子
王惲, 襲爵蘭陵侯。
王恂, 襲爵蘭陵侯, 官至河南尹, 卒贈車騎將軍。
王虔, 封安壽亭侯, 官至尚書。
王愷, 封山都縣公, 官至後將軍, 卒諡曰醜。
孫輩
孫子
王士文, 王虔子, 封安壽亭侯, 官至南中郎將。
王康, 王虔子, 有重名。
王隆, 王虔子, 亦有重名。
外孫
晉武帝司馬炎
遼東悼惠王司馬定國
齊獻王司馬攸
城陽哀王司馬兆
廣漢殤王司馬廣德
外孫女
京兆公主
曾孫
王景, 官至大鴻臚。
玄孫
王雅, 官至散騎常侍、尚書左僕射, 卒贈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六世孫
王準之, 官至散騎侍郎。
王協之, 官至黃門侍郎。
王少卿, 官至侍中。
參考:
《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