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


姓名:
李典, 字曼成
生卒年:
180-215 (一說為174-209)
籍貫:
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鉅野)人
所屬:
官位:
官至破虜將軍, 魏文帝曹丕追諡號為愍侯。

生平:
李典年少時喜好學習, 厭惡戰爭, 於是拜師學習《左傳》, 博觀群書。李典的伯父李乾, 有英雄氣概, 在乘氏縣聚集了數千門客。初平年間(190-193年), 行奮武將軍曹操與關東諸侯會盟討伐董卓, 李乾帶領眾人跟隨曹操。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李典隨曹操擊黃巾軍於壽張東, 又跟隨曹操攻打袁術。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李典隨曹操征討徐州。乘曹操攻打徐州之際, 留守兗州的張邈、陳宮等反叛, 迎接呂布入主兗州, 曹操派李乾回到乘氏, 安撫各縣百姓。呂布的別駕薛蘭、治中李封招降李乾, 勸其反叛, 李乾不聽從, 於是他們把李乾殺害。
公元194年(興平元年)曹操與呂布戰於濮陽, 由於災荒還軍鄄城。呂佈到達乘氏縣, 被李典的族人(待考證)李進攻破, 繼而向東屯兵山陽郡。後來曹操派李乾的兒子李整帶領李乾的部隊, 和其他將領攻打薛蘭、李封。破之。
公元195年(興平二年)李整因為跟隨平定兗州的各縣有功, 升遷為青州刺史。李整死後, 李典以中郎將身份領潁陰令, 並統領李整的部隊, 由於李典博觀群書, 學識廣博, 曹操覺得李典是個可造之材, 讓他試著管理百姓,於是升遷為離狐太守。
沉謀研慮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 曹操與袁紹對抗於官渡, 李典帶領部曲運輸糧食布匹以供應軍需。袁紹失敗後, 李典擔任裨將軍, 駐紮於安民縣。後來曹操在黎陽攻打車騎將軍袁譚、袁尚, 派遣李典與程昱等將領用船運輸軍糧。此時適逢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帶領部隊駐紮在河上, 斷絕了水道, 曹操下令說:“如果船過不去, 就走陸路。”李典與諸位將領商議說:“高蕃的部隊缺少兵甲只是依仗水勢, 士兵有輕敵的心思, 攻打他們一定能夠取勝。軍隊可以不聽從內廷的命令;若有利於國家, 自己做主也可以, 應該立即攻打。”程昱亦然。於是向北渡過黃河, 攻打高蕃, 取得大勝, 水路終於暢通。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劉備依附劉表。劉表企圖趁曹操北上攻擊袁尚的契機, 襲取許都, 乃派遣劉備領軍出擊, 劉備於是發兵北伐, 一直打到葉縣, 已接近許昌, 嚴重威脅中原安全, 曹操調大將夏侯惇、於禁、李典反擊劉備, 劉備將陣線後撤, 選擇博望與曹軍對峙。一天早晨燒掉營地撤退了, 夏侯惇率領部隊追擊劉備, 李典說:“敵人無故撤退, 我懷疑肯定有埋伏。南邊的道路狹窄, 草木又濃密, 不能追擊。”夏侯惇不採納他的意見, 和於禁一同帶兵去追擊, 李典留守。夏侯惇等人果然中了敵人的埋伏, 戰況對他們不利, 李典指揮自軍人馬前往接應, 救出了夏侯惇, 劉備見救兵已至於是撤退。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 李典跟隨曹操圍攻鄴城。
謙厚敬賢
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 李典會同樂進在壺關圍攻并州刺史高幹, 在長廣攻打管承, 都取得勝利。升遷為捕虜將軍, 封為都亭侯。李典的族人部下三千多戶, 居住在乘氏, 李典自願請求遷徙封地到魏郡。曹操笑著說:“你想效仿耿純嗎?”李典謝罪說:“我性格懦弱功勞微薄, 但是封賞的爵位太大, 確實應該全家族的人都一起效力;另外天下還沒有平定, 應該遷徙到魏郡之郊, 來防禦四方變亂, 並不是效仿耿純。”於是遷徙部下族人一萬三千多口到鄴縣。曹操讚揚他, 加封為破虜將軍。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 李典參與赤壁之戰, 曹操徙趙儼為都督護軍, 護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 《水經•河水注》引郭緣生《述徵記》指出曹操征韓遂、馬超時連兵潼關, 今際河之西, 有曹公壘。道東原上, 有李典營。可見李典曾從征關中。
義忘私隙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往徵張魯, 先教護軍薛悌, 付其一書署名急函往合肥予張遼, 上有字樣雲“賊至乃發”。不久東吳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 合肥諸守將乃共同拆信視曹操所教, 信中言道:“若孫權軍來到, 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 不得與戰。”張遼打算按照命令出城交戰。樂進李典二人與張遼素來不合, 張遼擔心他們不同意, 李典慷慨的說:“這是國家大事, 要看你的計策是否好, (如果可行)我怎麼能夠因為私怨而不顧大局呢!”於是指揮部隊與張遼打敗趕走了孫權。增加食邑一百戶, 算上以前的合計三百戶。不久後去世。
貴尚儒雅
李典崇尚學問、儒雅, 從來不與諸將爭功。尊敬賢士大夫, 唯恐有禮節不周之處, 軍中人都認為他是長者。李典於三十六歲時去世, 兒子李禎繼承他的爵位。公元220, 魏文帝曹丕受禪於漢獻帝劉協, 建立魏國, 自此開始三國時代。曹丕追念李典的合肥之戰的功績, 追謚為愍侯, 增加李禎食邑百戶, 另外又以百戶封了李典的另外一個兒子為關內侯。
公元243年(正始四年), 李典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家庭:
堂伯父
李乾
堂兄
李整
李禎
參考:
《三國志》
《資治通鑑》
《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