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


姓名:
張魯, 字公祺(《後漢書》作公旗)
生卒年:
—216年、245年或259 
籍貫:
沛國豐縣(今江蘇豐縣)人
所屬:
東漢割據諸侯, 後投降曹操。據傳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天師道(五斗米道)教祖張陵之孫。有觀點認為張魯是《老子想爾注》的作者。
官位:
官拜鎮南將軍, 封閬中侯, 去世後諡號為。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 追封張魯為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生平:
張魯是張陵之孫, 五斗米道系師。在張陵死後, 張魯父張衡繼行其道。張衡死, 張魯繼為首領。其母好養生, “有少容”, “兼挾鬼道”, 往來於益州牧劉焉家。張魯通過其母與劉焉家的關係, 得到信任。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 劉焉任命他為督義司馬, 與別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張修殺蘇固後, 張魯又殺張修, 奪其兵眾。並截斷斜穀道, 在劉焉授意下, 殺害朝廷使者。
公元194年(興平元年), 劉焉死, 其子劉璋代立。劉璋以張魯不順從他的調遣為由, 盡殺張魯母及其家室。又遣其將龐羲等人攻張魯, 多次為張魯所破。張魯的部曲多在巴地, 劉璋於是以龐羲為巴郡太守。張魯襲取巴郡。於是割據於漢中, 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 建立了短暫的政教合一的反動政權。
據史料記載, 張魯在漢中, 因襲張修教法, 並“增飾之”。自稱“師君”。來學道者, 初稱“鬼卒”, 受本道已信, 則號稱“祭酒”, 各領部眾;領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不置長吏, 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務。繼承其祖的教法, 教民誠信不欺詐, 令病人自首其過;對犯法者寬宥三次, 如果再犯, 然後才加懲處;若為小過, 則當修道路百步以贖罪。又依照《月令》, 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禁止屠殺, 又禁酗酒。他還創立義舍, 置義米肉於內, 免費供行路人量腹取食, 並宣稱, 取得過多, 將得罪鬼神而患病。
東漢末年, 群雄蜂起, 關中韓遂、馬超起兵抗曹, 不少人逃往相對安定的漢中地區, 如關西民從子午穀逃奔漢中的就有數萬家。
張魯還得到巴夷少數民族首領杜濩、樸胡、袁約等人的支持。他採取寬惠的政策統治漢中, “民夷便樂之”。 “流移寄在其地者, 不敢不奉”。五斗米道憑藉政權的力量擴大了影響。五斗米道信徒入道, 只需交五斗米。張魯在漢中二十多年, 信徒眾多, 成為漢末一支頗有實力的割據勢力。
降曹北遷
當時曹操把持的東漢政權無暇顧及漢中, 遂拜張魯為鎮民中郎將(一作鎮夷中郎將), 領漢甯太守。張魯統治巴、漢近三十年。
後來有人在地下挖到了玉印, 眾人都想要尊張魯為漢甯王。張魯的功曹閻圃勸諫道:“漢川的百姓, 戶口超過十萬, 財富很多而且土地肥沃, 四面地勢險固;上可以匡扶天子, 那就成為齊桓公、晉文公之流, 最差也是竇融之類的人, 可以不失富貴。現在承製設置官署, 勢力足以決斷事務, 不用稱王。希望您暫且不稱王, 不要先招來禍患。”張魯聽從了閻圃的意見。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 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 抵達陽平關, 張魯想要投降曹操。但張魯弟張衛不聽, 率數萬人馬堅守陽平關, 為曹操所破。張魯聞訊, 想磕頭稱降。閻圃又獻計說:“如今您誰被迫謁見, 肯定得不到曹公的重用, 不如先到樸胡去抵抗, 然後再向他獻禮稱臣, 這樣才會得到曹公的重用。”張魯於是率軍前往巴中。臨行前, 左右的人想將倉庫裏的寶物全部焚毀, 張魯說:“我已有歸順朝廷的意願, 但這一意願沒能讓曹公知曉。今天我們離開, 不過是避開鋒芒, 並沒有別的意圖。寶貨倉庫, 應歸國家所有。”於是將寶物都妥善藏好才離去。
曹操到達南鄭後, 對張魯的行為深加贊許, 又因張魯早有歸順之意, 所以派人前去慰問。張魯帶著全家謁見曹操, 太祖任命他為鎮南將軍, 以客禮相待, 封張魯為閬中侯(一作“襄平侯”), 食邑一萬戶。曹操將他和家屬帶回鄴城。封張魯的五個兒子及閻圃等人為列侯。替自己的兒子曹宇娶張魯女兒為妻。後世道教徒稱張魯為“張鎮南”。
去世
張魯死後諡號原侯,葬於鄴城(今河北臨漳)東。

家庭:
先祖
張良:字子房, 封留侯, 卒諡文成。有子名不疑, 不疑次子高, 高子通, 通子無妄, 無妄子裏仁, 裏仁子覺, 覺子起, 起子大順。張陵乃大順之長子也。
祖輩
祖父:張陵(字輔漢, 又名張道陵, 五斗米道的祖師, 正一真人。有二子:張衡、張權[一作張機]。)
祖母:雍氏(一雲孫氏, 名不詳, 張道陵之妻, 同隱龍虎山修道, 章帝元和二年俱到蜀居陽平化。)
父母
父:張衡(字靈真, 五斗米道嗣師。)
母:盧氏(名不詳, 張魯、張衛、張愧、張玉蘭、張徵之母, 因張魯不聽劉璋之命而與子張徵一起被劉璋所殺。通稱:張魯母、盧夫人)
姑輩
張文姬:張道陵之長女, 張衡、張權之姐, 適陳郡袁公之子家豪, 好道, 久之白日抱五兒升天。
張文光:張道陵之次女也, 張文姬、張衡、張權之妹, 為陵王妃, 以得封犯父諱, 不食數月, 白日昇天。一雲入門三日, 於殿上白日昇天。
張賢:一雲名賢姬, 天師張道陵之第三女也, 文姬、衡、權、文光之妹, 為燕王妃, 好道, 集真人之法, 久之白日昇天。
張芝:一雲名芳芝, 天師張道陵之第四女也, 文姬、衡、權、文光、賢之妹, 適魏公第二子, 夫故犯父諱, 遂鬱鬱不樂於家, 白日飛升。
平輩
張衛:字公則, 張魯之弟、張愧之兄, 隨張魯降曹後為昭義將軍。
張玉蘭:姐或妹, 張衡之女, 現存的龍虎山正一觀景區中的仙都睡美景觀, 傳說就是她的化身。
張愧:字公仁, 一作張傀。張魯、張衛之弟, 隨張魯一起投降曹操, 任南郡太守。
張徵:張魯之弟, 因張魯不聽劉璋之命而與母親盧氏一起被劉璋所殺。其名僅見於《張氏全譜》。
子女
張魯有幾子各有說法, 最多的是裴啟《語林》中所言十子, 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所載的《大道家令戒》則為七子, 其中有五子被封侯。趙道一所撰《曆世真仙體道通鑒》中則有明載七子之名。三國誌中則只言張魯投降時已有五子。
張富:字元微, 長子, 闢丞相掾給事, 黃門侍郎, 曆漢中太守, 封昌亭侯。久之, 得道, 屍解而去。 《曆世真仙體道通鑒》中作張滋。
張廣:字嗣宗, 《太平禦覽》引《魏志》所載為次子, 《張氏全譜》作張旅曆。
張永:字齡宗, 三子(一雲為次子), 或與張廣為同一人。曆奉車都尉議郎, 封樓亭侯, 得道屍解。 《事林廣記》、《張氏全譜》中作張永曆。
張盛:字元宗, 四子(一雲為第三子), 魏初至鄱陽入龍虎山傳揚道教, 四方學道者日眾。道教歷代天師均在江西龍虎山傳教即自張盛始。《事林廣記》、《張氏全譜》中作張盛曆。
張溢:字立宗, 五子(一雲第四子), 仕曆牙門將軍, 駙馬都尉, 討寇將軍, 漢中、南鄭太守, 閬中侯。久之, 得道屍解, 《事林廣記》、《張氏全譜》作張溢曆。
張巨:字儒宗, 六子(一雲第五子), 仕曆侍御史、安南正參、義陽太守。久之, 得道屍解, 《事林廣記》、《張氏全譜》作張巨曆。
張夢得, 字文宗, 七子, 曆諫議大夫、宗正, 得道屍解。
其他三子, 名不詳。
張琪瑛:張魯之女, 後來嫁給曹操之子曹宇。一說因眷戀馬超, 未嫁入曹家, 於漢中一帶繼續傳承父親的遺志, 通稱為張魯女, 現存有張魯女墓。
另有九女, 未詳。
孫輩
張昭成:字道融, 張盛之長子也。學道不懈, 每端坐室中, 出神數百裏外, 能馴虎豹, 年一百十九歲卒, 而屍溫溫如生。既葬, 塚上生菌數千。一日, 居人見鶴穿墓而出, 有彩雲盛之。後開墓視之, 唯冠履在焉(一雲:晉初得道, 至成帝咸康年中仙去。)
參考:
《三國志》
《後漢書》
《猶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