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張溫, 字伯慎
|
生卒年:
|
?-191年11月5日
|
籍貫:
|
南陽穰縣人
|
所屬:
|
東漢, 曾經為董卓、孫堅、陶謙等人的上司
|
官位:
|
官至司隸校尉、太尉, 封互鄉侯。
|
生平:
|
張溫曾受曹操祖父曹騰所提拔。中平元年(184年), 張溫當時為大司農, 受封為司空。同年張溫舉薦討虜校尉蓋勳為京兆尹。
奉召討賊
中平二年(185年), 為車騎將軍、假節, 與副將執金吾袁滂討伐胡人北宮伯玉。當時封董卓為破虜將軍, 與蕩寇將軍周慎同為張溫部下。
張溫統率諸郡的步、騎兵十餘萬駐紮在美陽。邊章、韓遂也進軍美陽, 張溫與他們交戰失利。十一月, 董卓與右扶風鮑鴻等合兵進攻邊章、韓遂, 大破他們統領的西羌軍。邊章、韓遂敗退榆中。
張溫派周慎率領三萬人追剿邊章、韓遂。參軍事孫堅向周慎建議說:“叛軍據守的城中缺少糧食, 將從外面運入。我願充領一萬人, 截斷敵軍的運糧道, 將軍統大軍跟在後面接應, 叛軍必然會因疲憊饑餓而不敢應戰, 退回羌人腹地。到那時, 再合力圍剿他們, 就可以平定涼州。”周慎沒有聽從他的建議, 率軍將榆中城團團圍住。而邊章、韓遂分兵駐守葵園峽, 反而將官軍的運糧道路截斷。周慎感到恐慌, 丟棄輜重撤軍。
張溫又派董卓率領三萬人去討伐羌族的先零部落。羌人與胡人在望垣以北將董卓團團圍住。董卓軍中缺糧, 於是便在打算渡河的地方築起堤堰, 假裝要捕魚充饑。然後, 在堤堰的掩護之下, 悄然撤退。等到羌人發覺而追擊時, 董卓早將堤堰決開, 河水已深, 致使羌人無法過河追趕。於是董卓回師, 駐紮扶風。
張溫以皇帝的詔書徵召董卓,
董卓拖延很久才前去晉見張溫。張溫責備董卓, 而董卓應答時毫不恭順。孫堅上前附在張溫的耳邊悄聲說道:“董卓不怕獲罪, 反而氣焰囂張, 口氣很大, 應該按照軍法'受召不及時到達'一條, 申明法令, 予以處斬。”張溫回答說:“董卓在黃河、隴山之間一向有威望, 今天將他殺死, 西征將沒有依靠。”孫堅說:“將軍親自統率皇家大軍, 威震天下, 何必依賴於董卓!觀察董卓的言談舉止, 對您不尊重, 輕視長官, 舉止無禮, 是第一條罪狀;連章、韓遂叛亂一年多, 應及時徵討, 而董卓卻說不可, 動搖軍心, 是第二條罪狀;董卓接受委派, 無功而回, 長官徵召時又遲遲不到, 而且態度倨傲自大, 是第三條罪狀。古代的名將受命統軍出征, 沒有不靠斷然誅殺以成功的。如果將軍對董卓加意拉攏, 不立即誅殺, 那麼, 損害統帥威嚴和軍中法規的過失, 就在您的身上。”張溫不忍心動手, 便說:“你先回去, 時間一長, 董卓會起疑心的。 ”孫堅於是告辭而出。
位至三公
中平三年(186年), 於長安拜張溫為太尉, 成為第一位不在朝廷的三公,
有傳言張溫以行賄方式得到此位元。同年張溫受徵召回京師。
晚景淒涼
中平四年(187年), 張溫因未能平亂被罷免。
初平二年(191年), 當時張溫為衛尉, 並不與董卓結交, 為董卓所怨恨, 所以董卓誣衊張溫與袁術私通, 於
|
家庭:
|
|
參考:
|
《三國志》
《傅子》
《後漢書》
《資治通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