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


姓名:
夏侯惇, 字元讓
生卒年:
? 220
籍貫:
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
所屬:
官位:
任折衝校尉、濟陰太守、建武將軍, 官至大將軍, 封高安鄉侯, 追諡忠侯。

生平:
夏侯惇是西漢太僕夏侯嬰之後, 夏侯淵族兄。勇猛善戰, 曹操舉兵討伐黃巾軍時, 便已跟隨, 擔任裨將。
初平元年(190年), 討董卓聯軍組成後, 曹操行使奮武將軍, 更以夏侯惇為司馬, 跟隨曹操到揚州募兵。曹操建立勢力後, 派夏侯惇屯白馬, 不久又升折衝校尉, 領東郡太守。
失睛兵敗
初平四年(193年), 曹操徵陶謙, 留夏侯惇守濮陽。可是張邈、陳宮叛迎呂布, 曹操的家眷都在鄄城, 夏侯惇率軍隊輕裝前往救援, 正好與呂布的軍隊相遇, 雙方交戰。呂布軍退回, 於是呂布趁機進入濮陽, 突襲獲得夏侯惇軍隊的軍用物資。呂布又派將領假裝投降, 趁機和夏侯惇的部下一起劫持夏侯惇, 向他索要珍貴的物資, 夏侯惇的士兵非常震驚惶恐。夏侯惇的部將韓浩於是指揮軍隊駐紮在夏侯惇軍營門外, 命令士兵諸將按兵不動, 各個軍營才安定下來。並聲稱按照國法將不考慮人質的安全, 做出了要出兵攻擊劫持人質者的姿態。劫持人質者害怕, 於是放棄人質投降。曹操聽說這件事後, 將攻擊劫質者不用顧忌人質定為法令, 於是以後就沒再發生劫持人質事件。夏侯惇與荀彧、程昱力保三城, 反攻呂佈時卻被流矢射傷左目, 敗北而回, 從此被人稱為“盲夏侯”。後又復領陳留、濟陰太守、任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當時大旱, 蝗災, 夏侯惇截斷了太壽水, 形成了一個池塘, 親自擔土, 率領士兵種稻耕田, 避過了缺糧的危險, 百姓皆受益。
任命獎賞
建安元年(196年), 曹操迎接漢獻帝到許縣, 夏侯惇轉任河南尹。
建安三年(198年), 受命出兵幫助被呂布將領高順攻擊的劉備, 但敗北而回。
建安七年(202年), 劉表派劉備向北進攻, 到達葉縣。夏侯惇受命前去抵擋, 雙方於博望坡對峙, 劉備火燒自營退卻, 夏侯惇不聽李典所勸, 與於禁追擊劉備, 留李典守後。最後, 夏侯惇被劉備伏兵所敗, 幸而李典來救, 劉備才撤退。
建安九年(204年), 鄴城破後, 受任為伏波將軍, 受權能簡單從事, 不用拘於製度。與田疇為好友, 曾幫曹操勸田疇再次投靠, 但不成功。
建安十一年(206年), 衛固在河東反叛, 與張晟、張琰及高乾等合兵一處, 曹操派夏侯惇前去征剿, 又派張既去關中徵調馬騰等將領,都歸鍾繇節制, 鍾繇出兵進攻張晟等, 大獲全勝, 斬殺衛固、張琰等人, 赦免了其餘的黨羽。
建安十二年(207年), 因前後功勞增封邑一千八百戶, 與以前所賜的加上有二千五百戶之高。
建安二十年(215年), 參加了討伐漢中張魯的戰事。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 曹操徵孫權歸還, 命夏侯惇督二十六軍, 與曹仁、張遼等人屯兵居巢, 防衛孫權, 並賜予能歌善舞的樂伎藝伎, 下令道: “魏絳憑著與戎修好的功勞尚且能夠享受鐘磬之樂, 何況將軍呢!”
格外禮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曹操到摩陂, 召夏侯惇同車, 不經通傳, 自由進入曹操的臥室。後受拜前將軍, 督各軍還壽春, 徙屯召陵。
據《曹瞞傳》及《世語》記載, 桓階勸曹操稱帝, 夏侯惇認為應先滅蜀, 蜀地平定了則江東自會歸服, 二方既定, 然後遵循舜、禹的道路,登基稱帝, 曹操聽從這個意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 曹操病故, 曹丕登位, 於二月已卯日封夏侯惇為大將軍, 可是在四月庚午日夏侯惇便去世, 曹丕穿上素服到鄴城東城門發喪,諡夏侯惇為忠侯, 夏侯家也獲得優厚待遇。
家庭:
夏侯廉
夏侯淵
夏侯充, 夏侯惇之子, 嗣侯。
夏侯楙, 夏侯惇次子, 娶曹操之女清河公主為妻, 與曹丕甚有交情, 任安西將軍。
夏侯惇還有七子在他死後被封為關內侯(其中兩人的表字為子臧與子江, 夏侯子臧;夏侯子江)。
夏侯廙, 夏侯充之子, 繼嗣。
夏侯惇還有二孫在他死後被封為關內侯。
曾孫
夏侯劭, 夏侯廙之子, 繼嗣。
參考:
《三國志》
《資治通鑑》